抽动症的易被忽视的信号

发布时间:2025-07-16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们总会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当发现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子时,很多人会误以为是 “坏习惯” 或 “眼部不适”,但这些看似普通的表现,可能是抽动症发出的信号。抽动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若能及时发现并干预,可显著降低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下这些症状,家长需格外警惕。
 
  抽动症的核心特征:不自主的重复动作与发声
 
  抽动症的核心表现为不自主、突然、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或发声,这些行为不受孩子主观意志控制,且在情绪紧张、疲劳时可能加重,放松时则有所减轻。根据症状表现,抽动症可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大类,部分孩子会同时出现两种类型的症状。
 
  运动性抽动:从 “小动作” 到复杂动作的演变
 
  运动性抽动主要涉及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的肌肉抽动,初期常以简单动作为主,容易被忽视,随病情发展可能出现复杂动作。
 
  简单运动性抽动多表现为单一部位的短暂抽动,比如频繁眨眼、挤眉、皱鼻、咧嘴、伸舌等面部动作;也可能出现摇头、点头、耸肩、扭脖子等颈部及肩部动作。这些动作幅度较小,家长常误以为是孩子 “故意做鬼脸”,甚至会严厉制止,但越制止,孩子的动作可能越频繁。
 
  随着症状进展,部分孩子会出现复杂运动性抽动,即多个部位肌肉协调完成的复杂动作。例如,反复拍手、捶打自己的身体、原地蹦跳、弯腰转圈,甚至出现模仿他人动作、触摸周围物品等行为。这类动作往往更明显,可能影响孩子的日常活动,如写字、吃饭等。
 
  发声性抽动:从 “怪声” 到语言异常的表现
 
  发声性抽动由咽喉、鼻腔或口腔肌肉不自主收缩引起,主要表现为异常发声,同样存在简单与复杂之分。
 
  简单发声性抽动常表现为无意义的声音,如反复清嗓子、咳嗽、哼唧、吸鼻子、发出尖叫声等。这些声音在安静环境中尤为明显,比如课堂上、图书馆里,容易被老师误认为是孩子 “故意捣乱”,进而受到批评,导致孩子情绪紧张,加重症状。
 
  复杂发声性抽动则涉及语言层面的异常,比如重复他人说过的话(模仿言语)、反复重复自己说过的词或句子(重复言语),极少数孩子可能出现无意义的秽语(说脏话)。不过,秽语症状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少见,家长无需过度恐慌,但需留意此类异常表现。
 
  易与抽动症混淆的情况:别把 “抽动” 当 “调皮”
 
  孩子成长过程中,偶尔出现眨眼、耸肩等动作是正常现象,但与抽动症相比,这些正常行为具有明显区别,家长可从以下几点区分:
 
  持续时间:正常的小动作通常持续数天或数周,可自行消失;抽动症的症状则会反复出现,持续时间超过 1 个月,且难以通过提醒或制止消失。
 
  可控性:正常行为可通过家长提醒暂时停止;抽动症的症状不受孩子主观控制,越刻意抑制,后续发作可能越频繁。
 
  影响范围:正常行为不会干扰孩子的学习和社交;抽动症则可能因频繁动作或发声,导致孩子注意力分散、被同伴嘲笑,进而影响人际关系和学习效率。
 
  发现症状后,家长该如何应对?
 
  当怀疑孩子可能存在抽动症症状时,家长需避免两个极端:既不能过度焦虑,频繁指责孩子 “不要动”,也不能认为 “长大了自然会好” 而忽视干预。
 
  正确的做法是:首先,记录孩子症状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及诱发因素(如紧张、疲劳等),为就医提供详细信息;其次,及时带孩子到儿科、儿童神经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通过专业评估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轻度症状可通过心理疏导、环境调整(如减少家庭压力、营造轻松氛围)改善,中重度症状则需结合药物治疗与行为干预。
 
  抽动症的症状容易被误读为 “调皮” 或 “坏习惯”,家长的细心观察与及时干预至关重要。若能早期识别并科学应对,多数孩子的症状可得到有效控制,不会对成长造成长远影响。当发现孩子出现上述异常表现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才是对孩子负责的态度。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坐落在广州荔枝湾区,是一家集预防保健、临床诊疗、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现代化特色儿童专科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