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眨眼、耸肩、做鬼脸,控制不住!当心是抽动症
发布时间:2025-08-05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在公园的游乐区,一位妈妈正轻声呵斥孩子:“别老挤眼睛,难看死了!” 可孩子委屈地说:“我控制不住。” 生活中,不少家长发现孩子频繁出现眨眼、耸肩、做鬼脸等奇怪动作,起初以为是坏习惯,直到这些动作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才意识到可能并非简单的 “调皮”。这些不受控制的动作,或许是抽动症发出的信号。
一、抽动症的 “怪动作”:不止是调皮捣蛋
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且这些动作往往难以被孩子自己控制。
常见的运动抽动包括频繁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摇头、耸肩、扭颈、挺胸、弯腰、踢腿等。比如有的孩子会不停地眨眼睛,频率快到让人担心他眼睛不舒服;有的孩子则会突然耸一下肩膀,一天能出现几十次。
发声抽动则可能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哼声、吠叫、尖叫,甚至出现秽语(不自主地说脏话)等。有些孩子在课堂上会突然发出奇怪的声音,干扰课堂秩序,也让自己陷入尴尬。
这些抽动症状通常在情绪紧张、疲劳、兴奋或压力大时加重,在放松、专注于某项有趣的活动或睡眠时减轻或消失。而且症状可能会时轻时重,不同阶段还可能出现新的抽动动作,替代之前的症状。
二、别误当 “坏习惯”:抽动症与故意调皮的区别
很多家长一开始会把孩子的抽动症状当成 “坏习惯”,认为只要严厉批评、制止就能纠正,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其实,抽动症和故意调皮有着本质区别。
从主动性来看,抽动症的动作是不自主的,孩子无法靠意志长时间控制。比如当孩子出现频繁眨眼时,他可能也知道这样不好,想努力控制,但过不了几秒又会忍不住眨眼。而故意调皮的动作是孩子有意识做出的,只要家长提醒或制止,孩子就能暂时停止。
从持续时间来看,抽动症的症状会持续一段时间,可能是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而且如果不及时干预,还可能逐渐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而 “坏习惯” 通常是暂时的,比如孩子看到别人做某个动作觉得好玩,模仿几天,过段时间自己就忘了。
另外,抽动症孩子可能还会伴随其他问题,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定、冲动易怒等。而故意调皮的孩子一般不会有这些伴随症状。
三、抽动症背后的影响:不止是动作本身
抽动症不仅会让孩子出现各种奇怪的动作和声音,还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在社交方面,孩子的异常动作可能会引起同学的好奇、嘲笑或疏远,导致孩子变得自卑、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甚至害怕去学校。长期下来,会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发展。
在学习方面,抽动症状可能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无法专注于听课和写作业。比如孩子在上课的时候频繁耸肩或清嗓子,自己很难集中精神,也可能影响周围同学的学习,进而影响学习成绩。
在心理方面,孩子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症状,加上可能受到他人的异样眼光,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不被接纳,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四、面对抽动症:家长该这样做
当发现孩子可能患有抽动症时,家长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指责、打骂孩子,而是要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
首先,及时带孩子就医。家长要尽早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神经内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症状、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进行评估,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其次,给予孩子理解和支持。家长要告诉孩子,这不是他的错,他只是生病了,就像感冒发烧一样,只要积极治疗就能好转。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孩子,多和孩子沟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然后,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家长要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减少对孩子的批评和指责,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避免孩子过度疲劳和情绪紧张。
另外,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抽动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等。如果需要药物治疗,家长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给孩子用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心理行为治疗包括行为干预、放松训练、认知治疗等,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帮助孩子进行训练。
孩子频繁出现无法控制的眨眼、耸肩、做鬼脸等动作,可能是抽动症的表现。家长要正确认识抽动症,及时带孩子就医,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帮助孩子早日摆脱抽动症的困扰,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上一篇:儿童抽动症早期症状与治疗 下一篇:孩子频繁眨眼耸肩?可能是抽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