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眨眼,耸肩,可能不是坏习惯,而是抽动症!
发布时间:2025-08-12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别老眨眼睛,像做鬼脸似的!”“坐好!别总耸肩,没个正经样子!” 生活中,不少家长发现孩子频繁出现眨眼、耸肩、清嗓子等动作时,会下意识地将其归为 “坏习惯”,试图通过批评、制止来纠正。但很多时候,这些反复出现的小动作并非孩子故意为之,而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 —— 抽动症的信号。它像一个不受控制的 “开关”,让孩子在无意识中重复着特定动作,若被当作 “调皮捣蛋” 来对待,反而可能加重孩子的负担。
一、抽动症:那些不受控制的 “小动作”
抽动症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这些抽动症状往往突然发生,难以被孩子自己控制,且在紧张、疲劳或兴奋时可能加重,放松时则会减轻。
运动抽动比较常见,比如频繁眨眼、挤眉、皱鼻、咧嘴,或者摇头、耸肩、扭颈、甩臂,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拍手、跺脚、弯腰甚至模仿他人动作等。而发声抽动则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吸鼻子、哼声,少数孩子会出现说脏话、重复他人话语等情况。
这些症状常常交替出现,比如孩子可能先频繁眨眼几周,接着转为耸肩,过段时间又开始清嗓子。由于这些动作看起来 “不规矩”,很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是孩子故意捣乱、养成了坏毛病,进而采取训斥、惩罚等方式,结果却让孩子的症状愈发明显。
二、别把抽动当 “调皮”:区分抽动症与坏习惯
要判断孩子的动作是抽动症还是单纯的坏习惯,关键在于观察其 “自主性” 和 “重复性”。
坏习惯通常是孩子在特定情境下形成的,比如模仿他人眨眼、觉得耸肩很酷,一旦家长提醒,孩子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并改正。而抽动症的动作是不自主的,孩子往往难以克制,即使努力想停下来,也只能坚持很短的时间,之后反而会出现更频繁的抽动。
此外,抽动症的症状会受到情绪和环境的影响。当孩子感到紧张、焦虑、疲劳,或者处于陌生环境中时,抽动会变得更频繁;而在放松、专注于某项喜欢的活动(如看动画片、玩游戏)时,症状则会减轻甚至暂时消失。如果孩子的动作符合这些特点,且持续超过 1 个月,就需要警惕抽动症的可能。
三、抽动症背后:这些因素可能在 “推波助澜”
抽动症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发现,它与多种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家族中有抽动症或相关神经发育障碍的病史,孩子患病的风险会相对较高。
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的环境中,比如父母关系不和、学习压力过大、频繁受到批评指责,都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孩子的心理压力无法通过正常途径释放,便可能转化为身体上的不自主抽动。
神经生理因素同样关键。抽动症孩子的大脑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可能存在失衡,导致神经信号传递异常,进而引发肌肉的不自主收缩。
此外,感染、过敏、睡眠不足等身体因素,也可能成为抽动症的诱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抽动症状的出现和发展。
四、面对抽动症:科学应对比 “制止” 更重要
当发现孩子可能患有抽动症时,家长的态度和应对方式至关重要,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避免过度关注和指责。家长的反复提醒、批评甚至惩罚,会让孩子更加紧张、焦虑,反而加重抽动症状。此时应减少对抽动动作的关注,像对待正常孩子一样与其交流互动,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渐放松下来。
其次,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尽量减少给孩子的压力,避免过高的学习要求和严厉的管教方式。多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让其身心处于良好状态。
再者,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抽动症状持续超过 1 年,或严重影响到学习、社交和日常生活,应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神经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如眼部疾病、颈椎问题等),并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制定干预方案,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
此外,家长的心态调整也很重要。抽动症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症状可能时好时坏,家长要保持耐心,避免过度焦虑。可以多学习抽动症的相关知识,与医生和其他家长交流经验,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理解、支持的环境。
结语
当孩子出现频繁眨眼、耸肩等动作时,别再简单地将其归为 “坏习惯”。抽动症是一种需要被理解和科学应对的神经发育障碍,孩子无法靠 “意志力” 控制这些动作。家长要做的,是放下偏见和指责,用耐心和关爱接纳孩子的症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温暖的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减轻抽动带来的困扰,让他们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上一篇:抽动症原因和干预 下一篇:抽动症≠坏习惯:重新认识不自主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