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的隐蔽症状,容易被忽视的信号

发布时间:2025-08-13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抽动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提到它,很多人会想到频繁眨眼、耸肩、清嗓子等明显症状。但实际上,抽动症还有一些隐蔽症状,这些症状由于表现不典型,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从而延误干预时机。了解这些隐蔽信号,能帮助家长更早发现孩子的问题,为孩子争取更好的干预效果。
 
  身体局部的细微抽动:容易被当作 “小动作”
 
  除了常见的眨眼、耸肩,抽动症还可能表现为身体局部的细微抽动,这些动作往往幅度小、频率低,容易被误认为是孩子的 “小动作” 而被忽略。
 
  比如面部的细微抽动,可能只是嘴角轻微抽动、鼻翼翕动,或者眼球快速转动一下,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颈部或肩部的轻微抽动,可能表现为脖子不经意地往一边歪一下,或者肩膀轻轻耸动,看起来就像孩子在调整姿势;手部的细微抽动则可能是手指无意识地捻动、握拳又松开,或者在拿东西时轻微颤抖,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只是 “手闲不住”。
 
  这些细微抽动虽然不明显,但会反复出现,且不受孩子控制。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经常有类似的 “小动作”,且持续时间较长,就需要警惕是否为抽动症的隐蔽表现。
 
  不典型的发声抽动:易与 “坏习惯” 混淆
 
  发声抽动并非只有清嗓子、尖叫等明显表现,一些不典型的发声抽动也容易被忽视,甚至被当作孩子的 “坏习惯”。
 
  比如孩子可能会频繁地吸鼻子,发出轻微的 “哼哼” 声,这种声音很轻,听起来就像鼻子不舒服,但检查后却没有鼻炎等问题;还有的孩子会在说话时突然停顿、重复某个词语的尾音,或者发出类似叹气、咕噜的声音,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是故意调皮、说话不认真。
 
  这些不典型的发声抽动往往与孩子的主观意愿无关,是喉部或咽部肌肉不自主收缩导致的。如果这些发声行为反复出现,且无法通过提醒纠正,就需要考虑抽动症的可能。
 
  感觉性抽动:孩子难以描述,易被误解
 
  感觉性抽动是抽动症中更隐蔽的一种表现,它主要表现为孩子身体内部的异常感觉,由于孩子年龄小,难以准确描述,很容易被家长误解。
 
  比如孩子可能会说 “嗓子里有东西”“身上痒”“眼睛不舒服”,但检查后却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这种异常感觉会促使孩子做出一些动作来缓解,比如频繁清嗓子、抓挠身体、揉眼睛等。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是在找借口、无理取闹,却不知道这是抽动症的一种表现。
 
  还有的孩子会出现 “先兆感觉”,即在抽动发作前感到身体某部位有紧张感、刺痛感或灼热感,随后出现抽动动作。这种感觉只有孩子自己能体会,若家长没有细心观察,很难发现其中的关联。
 
  伴随的行为异常:易被归为 “性格问题”
 
  部分抽动症孩子会伴随一些行为异常,这些异常往往不与抽动动作直接关联,容易被归为孩子的 “性格问题” 或 “教养问题”。
 
  比如孩子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的情况,但程度不如多动症明显,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是 “不专心、学习态度差”;有的孩子会反复做一些无意义的动作,比如反复整理衣服、检查书包,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 “强迫症、太较真”;还有的孩子在情绪上比较敏感、易怒,一点小事就发脾气,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 “脾气坏、不懂事”。
 
  这些行为异常其实可能与抽动症有关,是神经发育障碍带来的连锁反应。如果这些行为伴随抽动症状出现,且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就需要综合考虑抽动症的可能。
 
  如何发现抽动症的隐蔽信号?
 
  发现抽动症的隐蔽信号,需要家长保持细心和耐心。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和感受,观察孩子是否有反复出现的、难以解释的小动作、发声或身体不适。
 
  当孩子说身体不舒服但检查无异常,或者出现一些难以纠正的 “坏习惯” 时,不要急于指责或批评,而是耐心询问孩子的感受,记录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和诱发因素。如果症状持续超过 2 周,且有加重的趋势,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院进行评估,通过医生的专业判断,明确是否为抽动症。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相关情况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专注于儿童健康领域,在儿童抽动症等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诊疗方面有一定经验。医院的专业医疗团队对抽动症的各种症状,包括隐蔽症状,有着丰富的识别和评估经验。他们会通过细致的观察、专业的量表评估等方式,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包括行为指导、心理支持等,助力孩子改善症状,健康成长。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坐落在广州荔枝湾区,是一家集预防保健、临床诊疗、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现代化特色儿童专科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