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这些症状,广州家长得小心抽动症

发布时间:2025-08-23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孩子近总是频繁眨眼睛,以为是看手机太多,让他少看却没效果”“有时候会突然耸肩膀,提醒他别做怪动作,他却说控制不住”…… 生活中,不少家长发现孩子有类似的异常动作或声音,往往误以为是 “坏习惯”“调皮捣蛋”,直到症状反复出现才开始担心。其实,这些可能是儿童抽动症的表现。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多见于 4-12 岁的孩子,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的肌肉抽动或发声。由于症状多样且容易被忽视,很多孩子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时机。了解抽动症的常见症状,能帮助家长更早发现问题,为孩子提供及时的支持。
 
  一、这些不自主的动作,可能是抽动症的信号
 
  抽动症的症状首先体现在身体动作上,这些动作不受孩子主观控制,且会反复出现,家长可以留意以下几种常见表现:
 
  面部抽动是容易被观察到的症状之一。孩子可能会频繁眨眼、挤眉、皱鼻子、咧嘴,甚至做出怪相。比如,有些孩子眨眼的频率远超正常,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停不下来,家长以为是眼睛干涩,滴了眼药水却毫无改善。
 
  头颈部抽动也较为常见,具体表现为点头、摇头、仰头、转头,或是不自觉地耸肩膀。有的孩子会突然甩头,严重时可能导致颈部酸痛;还有些孩子肩膀总是一耸一耸的,看起来像是在做 “小动作”。
 
  随着症状发展,抽动可能蔓延到躯干和四肢,出现挺胸、扭腰、踢腿、跺脚等动作。这些动作往往突然发生,没有规律,孩子自己也说不清原因,只是感觉 “身体不受控制”。
 
  二、除了动作,这些异常声音也需警惕
 
  除了身体动作,抽动症还可能表现为发声性抽动,即孩子发出各种不自主的声音,这与喉部、咽部肌肉的异常收缩有关:
 
  简单发声抽动较为常见,比如清嗓子、咳嗽、哼气、吸鼻子等。有些孩子会频繁清嗓子,发出 “吭吭” 声,即使没有感冒或喉咙不适也无法停止,在课堂上这种声音会显得格外突兀。
 
  复杂发声抽动相对少见,但更需要关注。孩子可能会重复别人说的话(模仿言语)、重复自己刚说过的话(重复言语),甚至出现无意义的喊叫。这些症状容易让孩子在社交中被误解,导致他们不愿与人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抽动症的症状会受到情绪影响,当孩子紧张、焦虑、疲劳或兴奋时,动作或声音的频率可能会增加;而在专注做某事(如看动画片、玩游戏)时,症状可能会暂时减轻。
 
  三、别混淆:抽动症与 “坏习惯” 的区别
 
  很多家长容易把抽动症的症状当成孩子的 “坏习惯”,甚至批评、打骂孩子,这其实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
 
  “坏习惯” 是孩子有意识做出的,比如故意眨眼、做鬼脸吸引注意力,只要家长提醒或制止,孩子就能控制住,且不会反复出现。而抽动症的症状是不自主的、无法控制的,孩子主观上想停止却做不到,越是刻意克制,反而可能抽得更厉害。
 
  此外,抽动症的症状会持续存在且可能加重,如果不加以干预,可能从单一部位的抽动发展为多部位抽动,甚至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而 “坏习惯” 通常不会持续太久,也不会对孩子造成明显困扰。
 
  四、发现孩子有类似症状,家长该怎么做?
 
  当发现孩子出现上述症状时,家长的态度和做法对孩子至关重要:
 
  首先,避免过度关注或指责。不要反复提醒 “别眨眼”“别耸肩”,这会让孩子更加紧张,反而加重症状;更不要打骂孩子,让他们觉得自己 “有问题”,产生自卑心理。应该用平和的态度对待,让孩子知道 “这不是你的错,我们一起面对”。
 
  其次,减少环境中的刺激因素。抽动症的症状容易受压力影响,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避免过度批评或给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同时,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看电子产品,减少疲劳和兴奋对症状的影响。
 
  ,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症状持续超过 1 个月,或已经影响到学习、社交,应带孩子到专业的儿童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医生会通过详细检查和观察,判断是否为抽动症,并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帮助孩子缓解症状。
 
  抽动症并不可怕,只要及时发现并正确干预,大多数孩子的症状都能得到有效改善。作为家长,既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异常表现,也要用理解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长,避免因误解而给孩子带来额外的伤害。如果对孩子的情况有疑虑,不妨尽早寻求专业指导,让孩子在更包容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坐落在广州荔枝湾区,是一家集预防保健、临床诊疗、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现代化特色儿童专科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