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怪声、眨眼、耸肩?可能是抽动症在预警
发布时间:2025-09-16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孩子近段时间总爱挤眉弄眼,提醒了好多次都改不了,是不是故意调皮?”“刚发现孩子写作业时会突然耸肩,有时还发出‘嗯哼’的怪声,问他怎么了,说自己也控制不住。” 生活中,不少家长曾遇到过类似的困惑,起初以为是孩子的小毛病,可随着症状反复出现,才逐渐意识到不对劲。其实,当孩子频繁出现无明显原因的怪声、眨眼、耸肩等动作时,很可能不是 “调皮捣蛋”,而是 “抽动障碍(简称抽动症)” 发出的信号。
一、别把抽动症当 “坏习惯”,它是儿童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
很多家长对抽动症存在认知误区,觉得孩子的异常动作是 “故意装的”“没规矩”,甚至通过批评、打骂的方式试图纠正,结果不仅没效果,还让孩子变得更加紧张。事实上,抽动症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且这些行为往往不受孩子主观意志控制。
根据症状表现,抽动症可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常见的有眨眼、挤眉、皱鼻、耸肩、摇头、扭颈、甩手、踢腿等;发声性抽动则包括清嗓子、咳嗽、哼声、吼叫声,甚至重复说某些词语或句子(秽语抽动相对少见)。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同时存在,且在孩子情绪紧张、兴奋、疲劳或压力大时会加重,在放松、专注做喜欢的事时会减轻,部分孩子在睡眠时症状会消失。
数据显示,我国儿童抽动症的患病率约为 1% 7%,多见于 4 12 岁儿童,其中男孩患病率明显高于女孩。值得注意的是,抽动症并非 “绝症”,也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但如果长期忽视或处理不当,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习、社交和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二、抽动症不及时干预,可能影响孩子的成长轨迹
很多家长觉得 “孩子长大就会好”,从而对抽动症采取 “放任不管” 的态度。但实际上,虽然部分轻度抽动症患儿的症状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缓解,但仍有不少孩子的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年,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诸多困扰。
首先是学习方面。频繁的抽动动作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上课时常因眨眼、耸肩而打断听课思路,无法专注跟随老师的讲解,导致知识点吸收不扎实;写作业时也可能因身体抽动而影响书写速度和质量,进而降低学习效率,长期下来可能导致成绩下滑。
其次是社交方面。孩子的异常动作容易引起同学的好奇、嘲笑或疏远,比如被起 “怪动作大王” 的绰号,或被其他同学孤立。这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逐渐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甚至逃避上学,影响社交能力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方面。长期受抽动症状困扰,加上外界的不理解和负面评价,孩子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问题,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严重时可能引发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
三、科学应对抽动症,家长做好这三步很关键
当发现孩子出现疑似抽动症的症状时,家长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科学的应对方式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缓解症状、健康成长。
第一步: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诊断。家长应尽早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保健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由专业医生通过详细问诊、行为观察、心理评估等方式,判断孩子是否患有抽动症,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同时,医生还会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眼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避免误诊或漏诊。
第二步:遵医嘱干预,避免盲目治疗。抽动症的干预需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轻度症状通常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如行为治疗、心理干预、家长培训等;中重度症状则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药物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切勿轻信偏方或 “快速治愈” 的广告,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在非药物治疗中,行为治疗是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比如 “习惯逆转训练”,通过帮助孩子识别抽动前兆,学习替代行为(如用深呼吸代替耸肩),逐渐减少抽动频率;“放松训练” 则能帮助孩子缓解紧张情绪,减轻症状发作。同时,家长要避免过度关注孩子的抽动动作(过度关注可能会强化症状),也不要随意批评、指责孩子,而是要给予理解和包容,多鼓励孩子,增强其自信心。
第三步:营造支持性环境,家校协同配合。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两者的协同配合对抽动症孩子的干预至关重要。在家中,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避免给孩子过大的学习压力和情绪压力,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在学校,家长应主动与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争取老师的理解和支持,比如请老师避免在课堂上公开指出孩子的抽动症状,提醒其他同学尊重孩子,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刺激。
孩子的每一个异常行为背后,都可能隐藏着需要被关注的需求。当孩子出现频繁怪声、眨眼、耸肩等症状时,别再简单归咎于 “坏习惯”,而是要多一份细心和耐心,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帮助。相信在家长、医生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抽动症孩子也能摆脱困扰,像其他孩子一样自信、快乐地成长。
上一篇:抽动症能自愈吗? 下一篇:孩子总眨眼 耸肩还发怪声? 可能是抽动症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