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护理:规律作息不能少
发布时间:2025-10-30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在抽动症孩子的日常护理中,很多家长容易将重点放在饮食调整、行为干预上,却忽视了 “规律作息” 这一基础且关键的环节。事实上,作息紊乱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神经系统稳定,加重抽动症状,而长期规律的作息能为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提供良好条件,减少症状诱发因素,是抽动症护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无论是症状较轻的孩子,还是需要药物或专业干预的孩子,规律作息都应作为护理核心,贯穿整个康复过程。
一、为什么规律作息对抽动症孩子如此重要?
抽动症的发生与神经系统功能密切相关,而作息是否规律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状态,进而对抽动症状产生明显影响,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 避免过度疲劳,减少症状诱因
孩子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若作息不规律,如熬夜、晚睡晚起、白天活动量过大,容易导致身体和神经系统过度疲劳。疲劳状态下,孩子对抽动症状的自我控制能力会下降,原本轻微的眨眼、清嗓子等症状可能变得频繁,甚至出现新的抽动动作(如耸肩、摇头)。规律作息能让孩子的身体和神经系统得到充分休息,避免疲劳积累,从根源上减少症状诱发的机会。
2. 稳定生物钟,维持神经系统平衡
人体存在天然的生物钟,通过规律作息(固定的起床、睡觉、进食、活动时间),能让生物钟保持稳定,进而维持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平衡。对于抽动症孩子而言,神经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 若生物钟紊乱,可能导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失衡,而神经递质失衡正是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的重要因素。长期规律作息能帮助孩子稳定生物钟,为神经系统平衡提供保障,间接缓解抽动症状。
3. 提升身体抵抗力,减少其他疾病干扰
作息不规律会影响孩子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抵抗力下降,容易患上感冒、咽炎等疾病。这些疾病不仅会让孩子身体不适,还可能通过 “身体应激反应” 加重抽动症状 —— 比如感冒时咽喉部不适可能诱发频繁清嗓子,发烧时身体虚弱可能让抽动频率增加。规律作息能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减少生病概率,避免其他疾病对抽动症康复造成干扰。
二、抽动症孩子的科学作息:这样制定更合理
制定规律作息并非简单 “固定睡觉时间”,而是要结合孩子的年龄、学习任务、身体状况,构建全面且可执行的作息计划,具体可参考以下方法:
1. 按年龄确定核心作息时间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睡眠和活动的需求不同,家长需根据年龄设定核心作息节点(起床、睡觉时间):
学龄前儿童(3-6 岁):每天需保证 10-12 小时睡眠,建议晚上 20:30 前入睡,早上 7:00-7:30 起床,中午可安排 1-2 小时午睡,避免下午或傍晚过度困倦影响夜间睡眠。
学龄儿童(7-12 岁):每天需保证 9-10 小时睡眠,建议晚上 21:00 前入睡,早上 6:30-7:00 起床,若中午学校无午休安排,可在放学后安排 20-30 分钟短暂休息(如闭目养神),避免过度疲劳。
青少年(13-18 岁):每天需保证 8-9 小时睡眠,建议晚上 22:00 前入睡,早上 6:00-6:30 起床,避免因学业压力熬夜,可通过合理规划作业时间,确保睡眠时长。
2. 合理分配 “学习 - 活动 - 休息” 时间
除核心睡眠外,作息计划还需兼顾学习、活动与休息,避免单一活动过度:
学习时间:学龄儿童每次连续学习不超过 40-50 分钟,中间安排 10-15 分钟休息(如远眺、散步、简单拉伸),避免长时间久坐导致身体僵硬、精神紧张,诱发抽动;青少年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长,但每次也需间隔休息,避免熬夜写作业。
活动时间:每天安排 1-2 小时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跳绳、球类运动),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如长时间高强度跑步、竞技类运动)导致过度兴奋或疲劳;活动时间建议安排在下午放学后或傍晚,避免睡前 1-2 小时内进行剧烈活动,以免影响睡眠。
休息时间:除夜间睡眠和学习间隙休息外,可在晚饭后安排 30 分钟 - 1 小时的放松时间(如听轻音乐、亲子聊天、玩安静的桌面游戏),帮助孩子缓解一天的紧张情绪,为入睡做准备。
3. 固定 “睡前流程”,提升睡眠质量
良好的睡前流程能帮助孩子快速进入睡眠状态,提升睡眠质量,家长可固定以下步骤:
睡前 1 小时远离电子产品:手机、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蓝光会刺激神经系统,影响睡眠,建议睡前 1 小时关闭所有电子产品,避免孩子因刷视频、玩游戏导致兴奋难眠。
进行温和的睡前活动:如泡脚(水温 38-40℃,时间 10-15 分钟)、阅读绘本(学龄前儿童)、听舒缓音乐,帮助孩子放松身体和情绪,减少入睡难度。
保持卧室适宜环境:卧室温度控制在 22-25℃,光线调暗(可开小夜灯),保持安静(避免家人大声交谈、看电视),为孩子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三、执行规律作息:这些问题要注意
制定好作息计划后,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家长需提前做好应对,避免作息再次紊乱:
1. 周末、假期不 “放纵”,保持作息一致性
很多家长在工作日能严格执行作息,但周末或假期允许孩子晚睡晚起,导致孩子生物钟紊乱,周一上学时难以适应,进而诱发抽动症状。建议周末、假期的作息时间与工作日偏差不超过 1 小时,比如工作日 21:00 入睡,周末可延迟至 21:30,但不晚于 22:00;早上起床时间也需相应调整,避免白天长时间补觉影响夜间睡眠。
2. 灵活调整,不 “机械执行”
规律作息并非 “一成不变”,遇到特殊情况(如孩子生病、家庭聚会、外出旅行)时,可适当灵活调整,但需尽量减少调整幅度和持续时间。比如孩子生病时,可适当延长休息时间,但仍保持大致的入睡、起床节奏;外出旅行时,尽量按原作息时间安排活动,避免因行程混乱导致作息完全失控。特殊情况结束后,需尽快恢复原作息,避免生物钟长期紊乱。
3. 家长以身作则,做好 “榜样作用”
孩子的作息习惯容易受家长影响,若家长经常熬夜、晚睡晚起,孩子也难以坚持规律作息。家长需以身作则,与孩子共同执行规律作息,比如晚上和孩子一起准备入睡,早上和孩子一起起床,用自身行为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同时也能提升家庭整体的作息质量。
4. 关注孩子反馈,及时调整计划
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和习惯不同,家长需关注孩子的反馈,若执行作息计划后,孩子仍频繁出现疲劳、失眠或抽动症状加重,可能是作息安排不合理,需及时调整。比如孩子中午无睡意,强行要求午睡可能导致孩子烦躁,可改为闭目养神或安静阅读;孩子晚上入睡困难,可适当提前睡前流程时间,减少入睡准备时长。
四、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相关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在抽动症孩子的护理指导中,高度重视规律作息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家庭护理的核心内容,为家长提供专业、个性化的作息规划支持。
医院的专业团队在为抽动症孩子制定护理方案时,会结合孩子的年龄、症状严重程度、日常学习安排和睡眠习惯,帮助家长制定科学的作息计划,明确核心作息时间、学习 - 活动 - 休息的分配方式,以及睡前流程的具体步骤。同时,针对家长在执行作息计划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周末作息紊乱、孩子抗拒入睡),医院会提供具体的应对建议,比如如何逐步调整作息、如何通过温和方式引导孩子配合。此外,医院还会通过定期随访,跟踪孩子的作息执行情况和症状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作息建议,确保规律作息能真正发挥辅助缓解抽动症状的作用。医院温馨的诊疗环境和耐心的指导服务,也能让家长在护理过程中获得更多信心,帮助孩子长期坚持规律作息,助力康复。
上一篇:抽动症孩子的玩具选择 下一篇:抽动症会伴随孩子一生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