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努嘴、做鬼脸 控制不住?要留意抽动症!
发布时间:2025-11-02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别做鬼脸了!”“嘴巴能不能好好闭上?”当您发现孩子总是不自觉地努嘴、撇嘴,甚至做出一些奇怪的表情,而且提醒、批评都收效甚微时,您是否感到既困惑又无奈?许多家长会简单地将这些行为归咎于“坏习惯”或“调皮捣蛋”。但如果这些动作频繁出现,孩子自己也表示“控制不住”,那么,这可能不仅仅是习惯问题,而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健康信号——抽动症。
那些控制不住的“小动作”是什么?
我们所说的努嘴、做鬼脸,在医学上属于运动性抽动的范畴。抽动是一种不自主的、突然的、快速的肌肉收缩。当这些抽动发生在面部时,就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小动作。
除了努嘴和做鬼脸,常见的面部抽动还包括:
频繁眨眼:不自主地快速眨动眼睛,有时甚至挤眉弄眼。
皱眉、咧嘴:眉毛不自觉地皱起,或者嘴角向一侧咧开。
耸鼻、歪嘴:鼻子向上耸动,或者嘴巴歪向一边。
头部抽动:伴随面部动作,可能出现点头、摇头或甩头。
这些动作往往不是单一出现的,孩子可能同时有好几种抽动表现,并且它们会时好时坏,甚至“转移”,比如这个月眨眼明显,下个月可能就变成了努嘴。
是坏习惯,还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这是家长们关心的问题。如何区分孩子是故意的坏习惯,还是无法自控的抽动呢?以下几个关键点可以帮助您初步判断:
1. 看可控性
坏习惯是孩子可以主观控制的,在有意识地提醒或监督下,他能够暂时停止。而抽动则不同,孩子即使努力想控制,也只能坚持很短时间,之后往往会迎来更猛烈、更频繁的“反弹”。他们常常会形容自己“身体里有个冲动,不做出来就难受”。
2. 看情境变化
抽动症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孩子紧张、焦虑、疲劳、生病或被过度关注时加重;而在他们精神放松、专心致志地玩耍、看电视或睡着时,症状会明显减轻甚至消失。坏习惯则没有这么明显的情境依赖性。
3. 看伴随症状
单纯的坏习惯通常动作比较单一。而抽动症常常是“组团出动”,除了面部动作,还可能伴有耸肩、甩手、踢腿等四肢或躯干的抽动,或者发出清嗓子、哼声等声音(即发声性抽动)。
如果您的孩子符合以上几点,特别是明确表示“控制不住”,那么就需要高度警惕抽动症的可能了。
家长的错误做法,可能让情况更糟
面对孩子这些奇怪的动作,家长的反应至关重要。错误的应对方式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成为压在孩子心头的一块石头,让症状雪上加霜。
错误一:严厉斥责与惩罚
认为孩子是故意捣蛋而大声呵斥、甚至打骂,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罪感。而压力,正是诱发和加重抽动的首要因素。
错误二:过度关注与不停提醒
“别努嘴了!”“又做鬼脸了!”这种时时刻刻的提醒,看似在帮助孩子,实则是在不断强化他的自我意识,让他更加关注自己的“异常”,从而陷入“越想控制越失控”的怪圈。
错误三:盲目就医
如果只带孩子去看皮肤科或眼科,试图治疗“面部肌肉问题”,而忽略了根本原因,不仅会耽误时间,还可能让孩子接受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面对抽动,我们该如何科学应对?
当怀疑孩子有抽动倾向时,家长需要的是智慧、耐心和科学的方法。
1. 理解与接纳是第一步
请告诉自己和孩子:这不是你的错。抽动是一种疾病,不是品德问题。家人的理解和接纳,是孩子内心安全感的大来源,也是缓解症状的良药。
2. 学会“忽视”,减轻压力
这里的“忽视”不是冷漠,而是一种策略。不要刻意去谈论、模仿或制止孩子的抽动行为。把它当作一阵风,让它自然来、自然去。当孩子感觉不到外界的负面评价时,他的紧张情绪自然会缓解。
3. 及时寻求专业评估
如果抽动行为持续存在,并对孩子的学习或社交造成了影响,请务必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童发育行为科或神经内科进行专业评估。明确诊断是科学干预的前提。
4. 营造轻松的家庭环境
减少家庭冲突,降低对孩子的学业期望,多鼓励、多陪伴。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鼓励他们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这些都有助于稳定神经系统,对改善症状大有裨益。
孩子的成长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当他们用这些“小动作”向我们发出信号时,让我们用更多的爱和科学知识,为他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上一篇:儿童抽动症怎么治疗? 下一篇:孩子频繁干咳?或是抽动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