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清嗓,眨眼,停不下来,别打骂,可能是抽动症!
发布时间:2025-11-06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当孩子频繁地眨眼睛、清嗓子,或者不自觉地耸肩、甩头时,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又养成了什么坏习惯?”于是,批评、提醒甚至打骂随之而来。然而,这些看似“故意”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孩子无法控制的秘密——抽动症。它不是调皮,更不是叛逆,而是一种需要被理解和正确对待的神经发育障碍。错误的应对方式,只会让孩子在痛苦中越陷越深。
看不见的“冲动”:抽动症究竟是什么
抽动症,医学上称为抽动障碍,其核心特征是身体某个部位突然、快速、重复、非节律性的不自主运动或发声。这些动作和声音并非孩子有意为之,而是源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导致无法自控的“冲动”。就像打喷嚏或咳嗽一样,抽动发生前,孩子可能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先兆感”,比如眼睛发痒、喉咙发紧,只有通过抽动动作才能暂时缓解。这种无法自我掌控的感觉,常常让孩子感到困惑和沮丧。
运动性抽动:那些停不下来的“小动作”
运动性抽动是抽动症常见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类。简单性抽动通常涉及单一肌群,动作快速而短暂,如频繁眨眼、皱眉、耸鼻、咧嘴、摇头、耸肩、甩手臂、踢腿等。这些动作往往是无意识的,孩子可能在看电视、写作业甚至发呆时都会出现。
复杂性抽动则更为复杂,可能涉及多个肌群的协调动作,表现为更具“目的性”的行为,如触摸物体、跳跃、弯腰、模仿他人动作(模仿动作)或做出猥亵手势(猥亵行为)。这类抽动更容易被家长误解为“调皮捣蛋”,从而引发不必要的冲突。
发声性抽动:喉咙里“藏不住”的声音
发声性抽动同样不容忽视。简单性发声抽动多为无意义的声音,如清嗓子、咳嗽、吸鼻子、发出“嗯”“啊”等怪声,甚至犬吠声、尖叫。这些症状极易被误诊为“咽炎”“鼻炎”或“哮喘”,导致孩子接受错误的治疗,延误病情。
复杂性发声抽动则表现为突然说出词语、短语,或重复他人的话(模仿言语)、重复自己的话(重复言语)。虽然少数孩子可能出现秽语症(不自主地说脏话),但这在抽动症患者中占比极低,家长不必过度恐慌,更不应因此给孩子贴上“不礼貌”的标签。
家长的误区:打骂与纠正为何适得其反
面对孩子的抽动行为,常见的误区就是将其视为“坏习惯”并加以制止。家长的打骂、严厉提醒或过度关注,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压力、紧张、焦虑恰恰是诱发和加重抽动的重要因素。当孩子因为抽动被批评时,他会更加紧张,抽动可能反而变得更频繁,形成“抽动-被批评-更紧张-抽动加重”的恶性循环。
此外,有些家长试图让孩子“用力控制”抽动,这同样会消耗孩子大量的心理能量,导致其在学习、社交时注意力分散,甚至引发情绪问题如自卑、抑郁。抽动症不是靠意志力就能克服的,它需要的是科学的方法和耐心的陪伴。
如何初步判断:出现这些情况需警惕
抽动症的症状具有波动性,时好时坏,时轻时重。在紧张、疲劳、感冒或玩电子产品时,抽动可能会加重;而在放松、专注或睡眠时,症状可能会减轻或消失。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家长应提高警惕:
抽动频率高,每天多次出现,持续数周以上。
抽动症状多样化,从单一部位发展到多个部位。
抽动已经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社交或情绪,如被同学嘲笑、不敢出门、情绪低落。
伴随其他行为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行为等。
出现这些情况,建议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神经科、儿童心理科或发育行为儿科就诊,通过专业评估明确诊断。
家长能做什么:理解是比较好的“良药”
在寻求专业帮助的同时,家长的态度和行为至关重要。首先,也是核心的一点,就是理解和接纳。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爸爸妈妈知道你控制不住,我们会一起面对。”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是缓解症状的第一步。
其次,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避免在孩子面前反复提及他的抽动,减少不必要的关注。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既能释放压力,又能增强体质。
,积极与学校老师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争取老师的理解和支持,避免孩子在校园中因抽动受到歧视或孤立。
抽动症就像一个不请自来的“访客”,打乱了孩子和家庭的平静。但它并不可怕,也并非不可战胜。面对孩子的“异常”行为,请收起责备和焦虑,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用无限的耐心和爱去包容孩子。记住,你温暖的理解,才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重拾自信的力量。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和支持,他才能更有勇气去面对这个挑战,健康快乐地成长。
上一篇:孩子老是眨眼、清嗓子?可能是抽动症 下一篇:儿童抽动症的典型表现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