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患儿作业错误率高,多动症是如何“偷走”孩子的学习能力?
发布时间:2025-02-22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在育儿过程中,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明明很聪明,智力测试也显示正常,但学习成绩却总是不尽如人意,甚至经常在班级中垫底。这背后,很可能隐藏着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据统计,超过80%的多动症儿童都面临着学习困难和成绩不佳的问题,即使他们的智力完全正常。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困境。
一、多动症儿童学习困难、成绩差的特点
1. 学习困难逐渐发生:一般来说,多动症儿童的学习在12年级基本上没有困难,成绩可以保持在中上水平,甚至名列前茅。然而,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到了3年级以后,他们的成绩会逐渐下降,涉及所有科目。这是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复杂和抽象,对注意力的要求也更高,而多动症儿童往往难以适应这种变化。
2. 学习成绩起伏不平:多动症儿童的学习困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家长、老师的关注程度密切相关。当老师和家长加强辅导、督促学习时,他们的成绩就会有所上升;反之,如果老师关注较少,父母因为工作忙无暇顾及,成绩就会迅速下滑。
3. 越简单的题目越容易错误:多动症儿童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行为鲁莽,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要求的情况下就匆忙作答,因此越是简单的题目越容易出错。例如,在考试中,他们可能在简算、口算、判断、选择、填空等基础题型上失分较多,而在复杂的应用题或解方程上反而可能表现较好。
二、多动症如何“偷走”孩子的学习能力
1. 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多动症儿童很难将精力集中在老师所讲的内容上,容易错过重要的知识点。他们可能会被周围的小事吸引,如窗外的飞鸟、同学的小动作等,从而影响听课效果。在做作业时,他们也会表现出马虎拖拉的症状,不注重细节,对完成的任务一知半解。这种注意力不集中还体现在考试中,他们可能会慌忙完成答卷,不检查答案是否正确就交卷,导致许多本可以避免的错误。
2. 好动贪玩:多动症儿童的好动贪玩特性使得他们难以静下心来专注于学习。他们可能会在课堂上频繁地做小动作,如摆弄文具、拉扯衣服等,甚至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无法保持安静。这不仅影响了他们自己的学习,还可能干扰到其他同学。此外,他们还倾向于选择简单、轻松的任务来完成,对于需要耐心和专注力的任务则缺乏兴趣和动力。
3. 冲动行为:多动症儿童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容易在课堂上做出不适当的行为,如打断老师讲课、与同学争吵等。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课堂秩序,还会让他们错失学习的机会。在课后,他们也可能会因为一时冲动而卷入不必要的麻烦中,进一步分散了学习的精力。
4. 部分患儿存在认知功能缺陷:除了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症状外,部分多动症儿童还存在认知功能缺陷。例如,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可能下降,在临摹图画时无法分清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或者存在视觉空间定向障碍,左右不分、写字颠倒等。这些认知问题会在写字、组词、造句等方面造成困难,尤其在几何题目中更为明显,他们可能分不清几何图形之间的内在关系,难以解题。
三、应对策略
1. 了解和支持:家长和老师应深入了解多动症的症状和特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通过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和学习习惯,识别出可能的多动症迹象,并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确诊。
2. 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这包括调整教学方法、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支持、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期望等。同时,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和老师应共同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等。通过正面激励和奖励机制,鼓励孩子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和成就。
4. 提供心理支持:多动症儿童往往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挑战,因此家长和老师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支持和关爱。通过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感受、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等方式,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总之,多动症并不是一种无法克服的障碍,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来管理和改善的。家长和老师应保持耐心和信心,与孩子一起努力克服困难,共同迎接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