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安?警惕多动症的这些典型症状

发布时间:2025-04-06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当孩子出现上课走神、作业拖拉、小动作不断等情况时,许多家长会将其归咎于"调皮""不听话"。然而,这些表现可能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的典型症状。
 
  多动症的三大核心症状
 
  根据国际诊断标准,多动症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临床上分为三种类型:以注意缺陷为主型、以多动冲动为主型以及混合型。
 
  一、注意力缺陷:看不见的"多动症"
 
  许多家长难以理解,为什么安静内向的孩子也可能被诊断为多动症。事实上,注意力缺陷型患儿往往没有明显多动表现,但存在以下问题:
 
  注意力难以集中:上课时看似安静,实则"走神""溜号",对老师的提问常表现茫然;做作业需要家长反复督促,简单的题目因粗心频繁出错
 
  任务拖延严重:40分钟能完成的作业常拖延至深夜,且质量低下;做事缺乏条理,书包、书桌杂乱无章
 
  选择性注意障碍:对感兴趣的事情(如电子游戏)能高度专注,但对需要意志努力的任务(如学习)则难以持续
 
  记忆缺陷:经常丢三落四,忘记带课本、作业或日常用品;对家长叮嘱的事项"左耳进右耳出"
 
  这类孩子因症状隐蔽,更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往往到小学三年级后,随着学习难度增加才被发现。
 
  二、活动过度:被误解的"调皮"
 
  多动症状通常在幼儿期就开始显现,表现为:
 
  过度躯体活动:幼儿期即表现出"会走前就会跑",喜欢攀爬高处,不顾危险;入学后难以安坐,课堂上频繁离开座位
 
  小动作繁多:摆弄文具、撕纸屑、摇晃椅子,甚至撩扰周围同学;写作业时身体扭动,需要不断起身活动
 
  语言过量:话多且不分场合,经常插话或接话茬,难以耐心等待轮换发言
 
  睡眠问题:入睡困难,睡眠中频繁翻身,部分孩子会出现夜惊或梦游
 
  值得注意的是,正常活泼儿童的多动行为通常有目的性且可受约束,而多动症孩子的活动则显得唐突、无目的且难以自控。
 
  三、行为冲动:被低估的社交危机
 
  冲动症状常导致孩子陷入社交困境:
 
  情绪失控: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情绪波动剧烈;常因小事与同学发生冲突
 
  行为鲁莽:回答问题不假思索,考试时常犯低级错误;游戏时不遵守规则,难以等待轮流
 
  冒险行为:过马路时突然奔跑,进行危险的攀爬或跳跃,意外伤害发生率是普通儿童的35倍
 
  对抗行为: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说谎、逃学、破坏物品等品行问题
 
  这些表现容易让孩子被贴上"坏孩子"标签,实际上他们并非故意违抗,而是大脑执行功能发育滞后所致。
 
  容易被忽视的伴随问题
 
  除核心症状外,约67%的多动症患儿存在共患病:
 
  1. 学习困难:由于注意力分散,孩子常出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导致知识获取碎片化,表现为"聪明但成绩差"
 
  2. 神经发育异常:部分患儿存在精细动作笨拙、书写障碍或语言发育迟缓
 
  3. 情绪障碍:因长期受批评,孩子易产生自卑、焦虑,青少年期抑郁风险增加5倍
 
  4. 社交障碍:因不懂察言观色、经常打断别人,约70%患儿存在同伴关系不良
 
  家长自查指南
 
  当孩子出现以下表现且持续6个月以上,应考虑专业评估:
 
  注意力缺陷(至少符合6项)
 
  经常忽视细节或犯粗心错误
 
  难以持续专注于任务或游戏
 
  对话时显得心不在焉
 
  经常丢失学习或生活用品
 
  日常活动经常忘事
 
  多动冲动(至少符合6项)
 
  手脚不停摆动或坐立不安
 
  在不适当场合跑动攀爬
 
  难以安静参与活动
 
  经常"抢答"或插话
 
  难以耐心排队等待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症状应在多个场景(如家庭、学校)都出现,且明显影响孩子的社会功能。
 
  多动症不是教养不当的结果,而是一种需要理解和专业干预的神经发育障碍。约65%患儿的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早期识别和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如果发现孩子存在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到儿童精神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通过药物治疗结合行为干预,帮助孩子找回专注与自控力。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度批评,建立规律作息,采用"即时表扬""任务分解"等策略,与专业医生共同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记住,多动症孩子就像一辆刹车不灵的跑车——他们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超强引擎"。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坐落在广州荔枝湾区,是一家集预防保健、临床诊疗、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现代化特色儿童专科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