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孩子的 “调皮” 背后隐藏着什么?--广州哪家医院做多动
发布时间:2025-06-12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当孩子在课堂上坐不住、频繁走神,在家写作业拖拉、粗心大意,家长和老师往往会用“调皮”“不专心”来定义这些行为。然而,在这些看似普通的“调皮”表象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多动症。这种神经发育障碍疾病,正悄然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只有深入探究,才能揭开其背后的真相。
被误读的“调皮”:多动症的真实面目
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其“调皮”行为与普通孩子有着本质区别。在注意力方面,他们并非故意不认真,而是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如同飘散的云朵,难以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清晰的印记,即使端坐于座位,眼神也常常游离,思绪早已飘向窗外;写作业时,橡皮的碎屑、铅笔盒的开合声,都能轻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导致作业错误百出、进度缓慢。
多动行为更是让这些孩子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他们仿佛被装上了永不停歇的发条,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手脚不停摆弄物品;课间休息时,在教室、走廊里来回奔跑喧闹,难以安静下来。冲动特质也在生活中处处体现,他们常常未经思考就抢答问题、打断他人说话;与同伴发生矛盾时,情绪瞬间爆发,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这些表现容易引发他人的误解和指责。
追根溯源:多动症的成因探寻
孩子的这些“调皮”行为并非毫无缘由,多动症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表明,约75%的多动症患者家族中存在类似病史,某些特定基因的异常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导致神经递质失衡,进而引发注意力、行为控制等方面的问题。
大脑神经递质失衡也是多动症发病的关键。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对维持大脑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当这些递质分泌不足或调节异常时,大脑对注意力、情绪和行为的调控能力就会减弱,使得孩子难以集中注意力、控制多动和冲动行为。
此外,环境因素也不可小觑。孕期母亲吸烟、酗酒、感染疾病,孩子出生时早产、低体重,以及童年期经历家庭环境不和谐、学习压力过大等情况,都可能增加孩子患多动症的风险,成为诱发疾病的潜在因素。
不容忽视:多动症带来的深远影响
如果将孩子的这些“调皮”行为仅仅当作普通的淘气而不加重视,多动症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在学习上,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冲动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知识掌握不牢固,随着年级升高,学习难度增加,孩子与同龄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进而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
在社交方面,冲动的行为和难以自控的情绪使得孩子难以与同伴建立良好关系,容易被孤立、排斥。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受到严重打击,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甚至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
拨开迷雾:正确认识与科学应对
当发现孩子的“调皮”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多动症时,家长和老师应及时采取行动。首先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通过全面的评估和诊断,确定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必要时合理使用药物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改善症状。
行为干预同样重要,家长和老师可以共同为孩子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奖惩制度,利用“代币制”等方式激励孩子,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良好行为习惯;还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如拼图、舒尔特方格、跳绳等,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和协调性。同时,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关爱,营造包容、支持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困难。
孩子的“调皮”背后,或许藏着不为人知的健康隐忧。只有正确认识多动症,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应对,才能帮助孩子摆脱困扰,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健康快乐地前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