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有哪些症状?你家孩子有中招吗?

发布时间:2025-07-17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老师总说孩子上课坐不住,作业磨蹭到半夜”“玩具扔得到处都是,答应收拾却转身去玩”“情绪像坐过山车,一点小事就大哭大闹”……这些场景让无数家长焦虑:孩子是调皮,还是多动症在“作怪”?
 
  多动症,医学全称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影响全球约6.26%的儿童。其核心症状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但表现因人而异,易被误认为“懒惰”或“不听话”。本文将结合真实案例与权威研究,解析多动症的典型症状,帮助家长科学辨别。
 
  一、注意力缺陷:孩子不是“不认真”,而是“无法专注”
 
  注意力缺陷是多动症的核心症状之一,表现为主动注意的缺失(即无法自主集中注意力),而非被动注意(如被突然的响声吸引)。具体表现包括:
 
  学习场景:上课走神、眼神游离,老师提问时答非所问;写作业时频繁分心,半小时的作业拖到凌晨,边写边玩、粗心马虎,漏看题目细节或丢三落四(如忘带课本、文具)。
 
  生活场景:家长反复叮嘱的任务(如“收拾玩具”“准备书包”)无法完成,因分心忘记步骤;对感兴趣的活动(如拼乐高、看动画片)能专注,但对学习等任务却“大脑空白”。
 
  案例:9岁男孩昊阳曾因注意力缺陷面临被劝退危机。他上课离座23次、撕毁作业本5次,1小时的作业常拖到凌晨。经脑功能检测,其前额叶皮层活跃度异常,注意力商数仅62分(正常值≥85),终确诊为混合型多动症。
 
  二、多动与冲动:孩子不是“调皮”,而是“无法自控”
 
  多动症儿童的“多动”与普通活泼有本质区别:行为无目的性、无法通过提醒克制,且伴随冲动控制障碍。具体表现包括:
 
  多动行为: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如课堂、图书馆)无法静坐,小动作频繁(转笔、抠橡皮、扭动身体),甚至擅自离座、奔跑喧闹;话多,常打断他人对话,未经允许插手别人事务。
 
  冲动行为:做事缺乏计划,不等指令结束就行动(如老师刚说“翻到第5页”,孩子已抢答问题);情绪激烈,易因小事发脾气、哭闹,甚至出现攻击行为(如推搡同学、破坏物品);危险意识薄弱,可能闯红灯、从高处跳跃。
 
  数据参考: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在需要持续注意的任务中,错误率比同龄人高3-5倍,且难以通过“努力”改善。70%的多动症儿童症状持续至青春期,30%延续至成年,可能引发焦虑症、反社会行为等共病。
 
  三、隐性症状:容易被忽视的“成长障碍”
 
  除核心症状外,多动症儿童还可能伴随以下表现,进一步影响学习与生活:
 
  学习困难:因注意力分散、工作记忆弱(记不住多步指令),导致阅读速度慢、计算粗心、成绩与智力不匹配。昊阳通过干预后,数学成绩从30分提升至98分,印证了多动症对学业的显著影响。
 
  情绪行为问题:挫折耐受度低,遇难题立刻放弃哭闹;缺乏自控力,可能因情绪激烈破坏物品;长期被批评导致低自尊,甚至出现自伤念头。
 
  社交障碍:因冲动或缺乏社交技巧,难以维持友谊(如强行加入游戏、忽略他人感受);对社交规则理解不足,可能被同伴排斥,产生孤独感。
 
  神经发育异常:部分患儿精细动作发育差(如捏泥、剪纸、扣纽扣笨拙),协调运动能力弱(如系鞋带慢、易摔倒),或存在语言表达障碍(如说话吞吞吐吐)。
 
  四、科学辨别:多动症≠调皮,需满足3个条件
 
  若孩子出现上述症状,需结合以下标准综合评估,避免误判:
 
  症状持续时间:持续6个月以上,且非偶然发生。
 
  场景普遍性:症状需在课堂、家庭、社交等至少2个场景中出现,并造成社会、学业或工作能力损害。
 
  年龄与发育水平不符:行为明显超出同龄儿童正常范围(如4岁以上仍无法静坐5分钟)。
 
  五、科学干预:家庭、学校、医疗三方协同
 
  多动症的治疗需“多管齐下”,单纯依靠药物或批评教育均效果有限。
 
  家庭支持:
 
  结构化环境:用彩色任务清单和沙漏计时器,将作业拆解为25分钟小单元,逐步延长专注时间。
 
  正向激励:孩子主动静坐时立即表扬,通过积分奖励表兑换游戏时间,避免过度批评。
 
  情绪训练:教孩子用“我感到着急,因为……”代替摔东西,通过角色扮演练习“等待”“分享”。
 
  学校配合:
 
  允许孩子通过捏减压球、站立听课等方式释放能量;将书面作业改为口头报告,减少挫败感。
 
  通过小组合作任务,培养倾听、轮流发言的能力,及时表扬进步(如“今天你等小明说完再发言,真棒!”)。
 
  医疗干预:
 
  轻度症状:以行为治疗为主,包括家长培训、认知行为疗法(CBT)、感觉统合训练等。
 
  中重度症状:行为治疗+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定期复查副作用。
 
  孩子拖延、注意力差、情绪暴躁,可能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与其指责他们“不努力”,不如用科学方法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家庭、学校、医疗的协同支持,帮助孩子重建“任务管理系统”。
 
  多动症不是孩子的错,而是需要被看见的“成长障碍”。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让孩子在成长中逐渐掌握“专注”与“自控”的能力。如果你的孩子正在经历类似困扰,请记住:求助是勇敢的第一步。及时行动,就是给孩子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坐落在广州荔枝湾区,是一家集预防保健、临床诊疗、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现代化特色儿童专科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