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孩子如何重拾同伴友谊?
发布时间:2025-07-17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同伴友谊就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给予他们快乐、支持和归属感。然而,对于多动症孩子来说,重拾同伴友谊却并非易事。他们常常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冲动等问题,在社交中遭遇挫折,被同伴误解和疏远。但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友谊,多动症孩子也不例外。那么,究竟该如何帮助多动症孩子重拾同伴友谊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认识自我,接纳差异
了解自身特点
多动症孩子首先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明白自己与普通孩子在行为和注意力方面存在的差异。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如讲故事、看图片等,向孩子解释多动症是什么,以及它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比如,告诉孩子多动症就像一个小怪兽,会时不时地捣乱,让自己难以安静下来,但这并不是自己的错。让孩子从内心接纳自己的特点,是重拾友谊的第一步。
树立积极心态
接纳差异后,多动症孩子要树立积极的心态。要相信自己虽然有困难,但同样有很多优点和潜力。家长和老师要多鼓励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比如,当孩子在绘画方面表现出色时,要真诚地说:“你画得太棒了,色彩搭配得很漂亮,很有创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交挑战。
提升社交技能,增强互动能力
学习基本社交礼仪
良好的社交礼仪是建立友谊的基础。多动症孩子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如见面打招呼、说“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孩子逐渐养成这些习惯。比如,每次带孩子出门遇到邻居时,主动和邻居打招呼,并引导孩子也跟着说“叔叔/阿姨好”。在学校里,老师也可以通过课堂活动,让孩子们互相练习打招呼和礼貌用语。
掌握沟通技巧
有效的沟通是增进友谊的关键。多动症孩子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不要随意打断别人说话。同时,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避免因为表达不清而引起误解。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模拟不同的社交场景,练习沟通技巧。比如,模拟在公园里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场景,让孩子练习如何邀请别人一起玩,以及如何回应别人的邀请。
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能够让孩子更好地融入集体,增进与同伴之间的感情。多动症孩子可以参与一些团队活动,如小组游戏、手工制作等,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合作过程中,要引导孩子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完成任务。比如,在小组手工制作中,让孩子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剪纸,有的负责粘贴,通过合作完成一幅美丽的作品,让孩子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重要性。
家长与老师:搭建友谊桥梁
创造社交机会
家长和老师要为多动症孩子创造更多的社交机会。家长可以邀请孩子的同学来家里做客,组织一些小型的聚会,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相处。老师可以在班级里开展一些有趣的社交活动,如生日会、主题班会等,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通过这些活动,让多动症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与同伴接触和交流,逐渐建立起友谊。
引导同伴理解
很多时候,同伴对多动症孩子的不理解是导致友谊破裂的原因之一。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其他孩子了解多动症,让他们明白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并非故意为之,而是受到疾病的影响。可以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分享会等形式,向孩子们介绍多动症的相关知识。比如,邀请医生来学校为孩子们讲解多动症的症状和表现,让孩子们对多动症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加理解和包容多动症孩子。
及时给予支持
在多动症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要及时给予支持。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比如,当孩子在和小伙伴发生矛盾时,家长和老师要耐心倾听双方的陈述,引导他们换位思考,互相道歉,化解矛盾。同时,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慰和疏导,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支持。
借助专业力量,助力友谊重建
寻求心理咨询
如果多动症孩子在社交方面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家长可以带孩子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困扰,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比如,帮助孩子学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改善与同伴的关系。
参加康复训练
一些专业的康复训练机构也为多动症孩子提供了社交技能训练课程。这些课程通常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游戏、活动等形式,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康复训练机构,让孩子参加相关的课程,系统地学习社交技能,为重拾同伴友谊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拾同伴友谊对于多动症孩子来说是一项挑战,但并非遥不可及。通过认识自我、提升社交技能,以及家长、老师和专业力量的共同努力,多动症孩子一定能够跨越障碍,重新拥抱友谊的温暖。让我们用爱和耐心,为多动症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理解和包容的社交环境,让他们在友谊的滋养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上一篇:多动症孩子为何总是容易分心? 下一篇:多动症不止“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