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可能是多动症
发布时间:2025-08-04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我家孩子上课总坐不住,老师说他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有多动症啊?”“孩子一刻不停歇,玩具玩不到三分钟就扔,这到底是调皮还是病?”
生活中,不少家长都有类似的困惑。孩子活泼好动是天性,但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的表现已经影响到学习和生活,就要警惕多动症的可能了。今天就来聊聊儿童多动症,帮家长们分清 “调皮” 和 “病症” 的区别。
先别急着贴标签:多动症和调皮有啥不一样?
很多家长容易把孩子的调皮好动和多动症画等号,但其实两者有明显区别。
正常孩子的 “好动” 是有场合和目的性的。比如在教室里能安静听一会儿课,到了操场上才会尽情奔跑;玩玩具时能专注于自己喜欢的项目,遇到感兴趣的事能集中注意力。而且他们能听懂道理,受到批评会收敛行为。
而多动症孩子的 “好动” 往往是无目的、不分场合的。上课坐不住,会偷偷玩文具、和同学说话,甚至离开座位;即使在需要安静的场合,也会跑来跑去、爬上爬下。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做事情常常半途而废,比如写作业写两行就去玩玩具,拼图拼一半就失去耐心。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家长和老师的提醒、批评反应较弱,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多动症的核心表现:不止是好动
多动症,全称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核心症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注意力缺陷:像 “没长记性” 的小迷糊
这类孩子很难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上课听讲时,容易被窗外的鸟叫、同学的小动作吸引,老师讲的内容左耳进右耳出;做作业时,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半小时能完成的作业要拖到两小时;做事情粗心大意,经常漏掉细节,比如数学题抄错数字,语文作文写错字。
他们对需要持续专注的活动也缺乏兴趣,比如看绘本、搭积木坚持不了 10 分钟,很难按照指令完成多步骤的任务,比如 “先洗手再拿书包”。
多动冲动:停不下来的 “小马达”
多动的表现很明显: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手脚不停;话特别多,喜欢插嘴,别人说话还没结束就抢着回答;跑跳无度,在室内也会追逐打闹,容易磕碰受伤。
冲动则体现在情绪和行为上:想要的东西必须立刻得到,否则就哭闹;和小朋友玩时,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发脾气、抢玩具,甚至动手推人;做事不计后果,比如爬到高处往下跳,不知道害怕。
伴随问题:可能影响成长的 “连锁反应”
多动症孩子还可能出现学习困难,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成绩落后;社交问题,由于冲动、好动难以和同伴友好相处,容易被孤立;情绪问题,因为经常被批评、误解,变得自卑、焦虑。
发现这些信号,家长该怎么做?
如果孩子出现上述表现,且持续 6 个月以上,影响到学习、社交或家庭生活,家长可以这样做:
先观察记录,别急于下结论
家长可以记录孩子的日常表现:比如上课能否安静坐 15 分钟?做作业是否需要全程监督?和小朋友玩时是否经常发生冲突?这些记录能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
同时,和老师沟通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了解孩子的表现是否和在家一致,是否有特定场景会加重或减轻。
及时就医,让专业人士评估
如果观察后觉得问题明显,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科做专业评估。医生会通过家长问卷、孩子行为观察、注意力测试等方式,判断是否为多动症,以及严重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多动症的诊断有严格标准,不能仅凭 “好动”“注意力不集中” 就确诊,还要排除其他问题,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焦虑症等。
科学干预,家庭和专业配合
如果确诊为多动症,干预方式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而定:
轻度症状:可以通过行为训练改善,比如制定规律的作息表,让孩子在固定时间做作业、玩耍;用 “代币奖励法” 鼓励孩子专注做事,比如集中注意力完成作业能获得贴纸,积累到一定数量换奖励。
中重度症状: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药物治疗,同时配合行为干预和心理疏导。
家长的心态很重要,要理解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不是孩子 “故意调皮”,避免指责、打骂孩子。多给孩子鼓励,比如 “你今天认真听了 10 分钟课,进步很大”,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写在:早发现早干预,孩子能更好成长
多动症并不可怕,只要及时发现、科学干预,大部分孩子都能改善症状,正常学习和生活。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已经影响到成长,别犹豫,尽早带孩子做专业评估 —— 给孩子正确的帮助,才是对他们比较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