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老走神,做小动作?当心多动症

发布时间:2025-09-11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开学季,不少家长发现孩子难以适应校园生活: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不断、作业拖沓……这些表现可能不只是"调皮",而是多动症的信号。多动症,全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与发育水平、年龄不相称的神经发育障碍,核心症状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且症状需在两种以上场合持续存在。
 
  警惕这些典型表现
 
  多动症儿童常表现出与同龄人明显不同的行为特征:课堂上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易受外界干扰分心;活动过度,如频繁下座位、手脚小动作多;行为冲动,表现为未经思考就行动、难以排队等待。此外,学习困难也较常见,如做作业磨蹭拖拉、学习成绩差、记忆力不佳,甚至伴有书写或阅读障碍。情绪方面,孩子可能脾气急躁、易怒,影响社交和课堂纪律。
 
  为何容易被忽视?
 
  许多家长误以为孩子"只是贪玩"或"长大就好了",但数据显示,60%80%的多动症症状会持续到青少年期,约50%可能延续至成年。值得注意的是,多动症并非儿童"专属",近年来成人确诊案例逐渐增多,甚至有42岁患者首次确诊的报道。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对孩子的学业、自尊心及长期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科学诊断是关键
 
  若怀疑孩子患有多动症,需通过专业评估明确诊断。医生会结合临床观察、行为量表(如家长和教师填写的行为评估表)及心理测试综合判断,重点考察症状是否在家庭、学校等多场景持续存在,且与发育水平不符。例如,孩子是否在课堂、作业、社交活动中均表现出注意力缺陷或冲动行为。
 
  干预需多方协作
 
  多动症治疗强调个体化方案,通常以药物结合行为干预为主。药物治疗常用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哌甲酯缓释片)或非兴奋剂(如托莫西汀),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同时,心理行为干预(如专注力训练)、教育支持(如课堂策略调整)和家庭治疗(如家长管理培训)缺一不可。近期国产治疗药物的研发进展也为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家长可以这样做
 
  开学初期,家长可主动与老师沟通孩子在校表现,记录行为细节;建立规律作息,通过视觉提示(如日程表)帮助孩子适应节奏;用"任务分解法"降低作业压力,及时给予正向反馈。若症状持续超过6个月且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建议尽早寻求儿童发育行为科专业帮助。
 
  多动症不是孩子的"错",而是需要科学管理的发育障碍。早识别、早干预,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发挥自身潜力。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坐落在广州荔枝湾区,是一家集预防保健、临床诊疗、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现代化特色儿童专科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