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孩子上课插嘴,该怎么教育?
发布时间:2025-09-17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在课堂上,常有这样的场景:老师正在讲解知识点,多动症(ADHD)孩子突然举手打断,或直接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在同学回答问题时,也会忍不住插嘴补充 —— 这种频繁插嘴的行为,不仅会打乱课堂节奏,影响老师教学和其他同学听课,还可能让孩子被老师批评、被同学误解,逐渐变得自卑。很多家长和老师会认为 “孩子不懂规矩”“故意捣乱”,进而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教育,但效果往往不佳。事实上,多动症孩子上课插嘴,并非 “故意对抗”,而是其 “冲动控制能力弱”“注意力易分散” 等核心症状的表现 —— 他们想到问题或答案时,无法抑制 “立刻表达” 的冲动,也难以理解 “等待他人说完” 的规则。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合对孩子症状的理解,完全可以帮助孩子逐步改善插嘴行为。本文将从 “理解原因 — 家庭训练 — 学校配合” 三个维度,提供可操作的教育方案。
一、先理解:多动症孩子上课插嘴,不是 “不懂规矩”,而是 “能力不足”
要有效教育孩子,首先需要明白他们插嘴的底层原因 —— 这些行为源于神经发育层面的 “冲动控制缺陷” 和 “社交认知不足”,而非 “故意破坏课堂秩序”:
(一)冲动控制能力弱:“想到就必须立刻说”
多动症孩子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滞后,而这一区域负责冲动控制、延迟满足。当他们在课堂上听到老师的问题、或想到与知识点相关的内容时,大脑会立刻产生 “表达欲望”,且无法抑制这种冲动 —— 就像 “大脑里有个声音让自己马上说出来”,根本来不及思考 “是否该等待老师允许”“是否会打断他人”。比如,老师刚问 “这道题的解法是什么”,孩子还没等其他同学思考,就直接站起来说出答案,并非 “想抢风头”,而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表达冲动。
(二)注意力易分散:“被新想法打断,忘记规则”
多动症孩子的注意力容易被 “新信息” 干扰,即使知道 “上课不能随便插嘴”,也可能在课堂上因突然出现的想法而忘记规则。比如,老师正在讲解语文课文,孩子突然想到课文里提到的某个动物,瞬间被这个想法吸引,忍不住打断老师 “老师,我见过这种动物!”;或者在同学回答问题时,孩子突然想到补充内容,注意力完全集中在 “自己的想法” 上,忘记了 “要等同学说完” 的规则。
(三)社交认知不足:“不理解‘等待’的意义”
对低龄多动症孩子来说,他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 “上课插嘴会影响他人”—— 比如,不知道自己打断老师会让其他同学听不到知识点,也不知道打断同学会让对方感到不被尊重。他们的社交认知还处于发展阶段,加上冲动特质,难以从 “他人角度” 思考自己的行为影响,只会根据 “自己的需求” 做出反应。
二、家庭训练:提前教孩子 “控制冲动”,学会 “等待与表达”
家庭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场景,家长可以通过针对性训练,帮助孩子提升冲动控制能力,学会在合适的时机表达自己:
(一)用 “等待游戏” 训练 “延迟满足” 能力
通过日常小游戏,让孩子逐渐适应 “等待”,提升延迟满足能力。比如:
“轮流说话” 游戏:家长和孩子聊天时,约定 “每个人说完一句话后,要等对方回应,不能打断”,若孩子插嘴,家长可以温和提醒 “现在是妈妈说话的时间,等妈妈说完,你再说好不好?”,并在孩子做到等待后及时表扬 “你刚才等妈妈说完才说话,做得真棒”;
“等待小零食” 游戏:给孩子准备喜欢的零食,告诉孩子 “我们现在先做 10 分钟手工,做完后再吃零食”,若孩子中途着急要吃,家长可以引导 “再等 5 分钟,我们马上就做完了,坚持一下”,逐步延长等待时间(从 5 分钟到 10 分钟,再到 15 分钟)。
通过这些游戏,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控制冲动,理解 “等待后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二)教孩子 “表达前的 3 个小步骤”,建立规则意识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 “表达前的 3 个步骤”,让孩子在想说话时,先按步骤思考,减少冲动插嘴:
停一停:告诉孩子 “想说话时,先在心里数 3 个数(123),停一下”,通过 “数数” 延迟表达冲动;
看一看:数完数后,让孩子观察 “现在是谁在说话”(是老师、同学,还是家长),判断 “是否能现在说”;
问一问:如果是他人在说话,让孩子学会 “举手或等待”,比如 “如果在课堂上,就举手等老师叫你;如果在家里,就等爸爸 / 妈妈说完再问”。
家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如模拟 “课堂场景”,家长当老师,孩子当学生),让孩子反复练习这 3 个步骤,直到形成习惯。
(三)用 “正向激励” 强化 “良好行为”
当孩子在家庭训练中表现出 “等待”“不插嘴” 的良好行为时,家长要及时给予正向激励,强化这种行为。比如,孩子在聊天时主动等待家长说完再说话,家长可以说 “你刚才等妈妈说完才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有礼貌,我们可以贴一颗星星在你的‘进步墙’上”;若孩子在模拟课堂场景中做到 “举手后再发言”,可以奖励孩子一次喜欢的活动(如玩 10 分钟玩具、看一集动画片)。通过持续的正向反馈,让孩子感受到 “遵守规则、控制冲动” 能带来成就感,逐渐养成良好行为。
三、学校配合:与老师协作,为孩子打造 “适配的课堂环境”
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老师的教育方式和课堂环境,对改善插嘴行为至关重要。家长需主动与老师沟通,建立家校协作机制:
(一)向老师说明孩子情况,争取 “个性化引导”
家长可以主动与老师沟通,客观说明孩子的多动症症状(如 “孩子冲动控制能力较弱,想到问题容易立刻说出来,不是故意不遵守纪律”),请老师理解孩子的行为并非 “故意捣乱”,并共同制定个性化引导方案。比如,和老师约定:
当孩子想发言时,允许他先举手,老师尽量优先叫他回答,满足他的表达需求;
若孩子忍不住插嘴,老师可以用 “眼神提醒”“轻轻拍肩膀” 等温和方式,而非当众批评,避免伤害孩子自尊心;
课堂上多给孩子安排 “小任务”(如帮老师分发作业、擦黑板),让孩子通过参与任务集中注意力,减少插嘴冲动。
(二)请老师教孩子 “课堂专属的表达规则”
不同场景有不同的表达规则,家长可以请老师在课堂上明确 “课堂表达规则”,并反复提醒孩子。比如,老师可以在班会课上和全班同学一起约定:
“想回答问题时,要先举手,等老师叫到名字再站起来说”;
“同学回答问题时,要认真听,有补充内容可以等他说完后再举手”;
“如果有紧急的事情(如身体不舒服),可以轻轻走到老师身边小声说,不要在座位上大声插嘴”。
对多动症孩子,老师可以在课前单独提醒他 “今天我们要记得‘举手发言’的规则哦”,帮助孩子强化规则意识。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为多动症孩子的行为改善提供专业支持
当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多动症孩子、改善上课插嘴行为时,若需要更专业的指导,或孩子的冲动控制问题严重影响学习和社交,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可考虑的选择。该医院专注于儿童健康领域,设有儿科、儿童保健科、精神心理科等相关科室,拥有专业的医疗团队,致力于为儿童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针对多动症孩子的冲动控制问题(如上课插嘴),医院会通过专业评估,明确孩子冲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注意力分散、社交认知不足),并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除了为家长提供家庭行为训练指导(如如何通过游戏提升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如何教孩子表达规则),医生还会结合行为疗法(如习惯逆转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帮助孩子提升冲动控制能力和社交认知,学会在合适的场景表达自己。同时,医院注重与学校的沟通,会为老师提供专业建议,助力打造适配孩子的课堂环境,形成 “家庭 学校 医院” 协同干预的良好氛围,帮助孩子逐步改善上课插嘴行为,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需要提醒的是,多动症孩子行为习惯的改善需要长期坚持,家长和老师要保持耐心,避免因短期效果不明显而批评孩子。若孩子的插嘴行为伴随其他严重问题(如频繁与同学冲突、无法遵守基本课堂规则),建议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开展综合干预,帮助孩子逐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上一篇:多动症孩子容易情绪失控吗? 下一篇:多动症孩子适合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