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课老做小动作、坐不住?警惕多动症
发布时间:2025-09-22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老师又反映孩子上课坐不住了,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抠手指,还经常离开座位…“这样的抱怨在家长群中并不少见。许多家长面对孩子的好动行为,往往简单地归结为"调皮”“年龄小”“管教不严”,却忽视了背后可能隐藏的健康问题。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若未能及时识别和干预,可能对孩子的学习、社交乃至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将带您了解多动症的真面目,帮助家长科学区分"好动"与"多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认识多动症:不只是"好动"那么简单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冲动控制和活动过度三大核心症状。据统计,我国学龄儿童多动症患病率约为5%-7%,这意味着每个班级中可能就有1-2名孩子受到多动症的困扰。
多动症并非简单的"调皮捣蛋"或"缺乏管教",而是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遗传因素、脑结构异常等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多动症症状通常在7岁前出现,且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在不同场合(如家庭、学校)都会表现,并显著影响孩子的学习、社交或生活功能。
区分"好动"与"多动":关键看这些特征
许多家长困惑:孩子活泼好动是天性,如何判断是否为多动症?以下几点可帮助初步区分:
1. 注意力表现:普通好动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能保持高度专注,如看动画片、玩玩具时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多动症儿童即使在感兴趣的事情上也难以持续专注,容易分心,做事常常虎头蛇尾。
2. 活动性质:正常好动孩子的活动有目的性、有计划性,能根据场合调整行为;多动症儿童的活动则常表现为无目的性、杂乱无章,在不该活动的场合也难以控制自己,如上课时频繁离座、不停扭动身体。
3. 冲动控制:普通孩子能学会等待和轮流,知道行为后果;多动症儿童则冲动控制能力差,常未经思考就行动,如插话、打断别人、抢夺玩具等,难以遵守规则。
4. 持续时间和场合:正常好动是阶段性的,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善;多动症症状则持续存在,且在家庭、学校等多个场合都会表现,严重影响学习和社交。
多动症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的"隐形杀手"
若未能及时识别和干预,多动症可能给孩子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听课效率低下,作业拖拉,成绩不佳,久而久之可能产生厌学情绪。
社交障碍:冲动行为和活动过度容易引发同伴排斥,导致孩子社交孤立,自信心受挫。
心理问题:长期的学习困难和社交挫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甚至出现对立违抗行为。
家庭关系紧张:孩子行为问题可能导致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引发亲子冲突,影响家庭和谐。
长远影响: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多动症可能持续至成年,增加职业困难、物质滥用、意外事故等风险。
科学应对:家长可以这样做
如果怀疑孩子患有多动症,家长应采取科学态度,既不过度焦虑,也不掉以轻心:
1. 及时专业评估: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儿童心理科、发育行为儿科或精神科就诊,通过专业量表评估、行为观察、心理测试等手段明确诊断。
2. 综合干预治疗:多动症治疗通常采用"药物+行为干预+家庭支持"的综合模式。药物可改善核心症状,行为训练帮助孩子学习自我管理,家庭支持则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3. 家庭教育调整:家长需学习多动症相关知识,调整教育方式,如制定清晰规则、给予即时反馈、分解任务难度、建立规律作息等,避免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
4. 学校配合支持:与老师保持沟通,争取学校理解和支持,如调整座位安排、分解学习任务、提供行为激励等,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
5. 关注优势发展:多动症儿童往往具有创造力强、精力充沛等优势,家长应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培养特长,增强自信心。
孩子上课做小动作、坐不住,可能是调皮好动的天性表现,也可能是多动症的警示信号。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孩子的行为问题,既不盲目贴标签,也不忽视潜在风险。早期识别、专业干预、科学养育,是帮助多动症孩子走出困境的关键。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多动症儿童需要的不是批评和指责,而是理解、支持和专业的引导。让我们用科学的爱,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上一篇:多动症孩子在家咋管? 下一篇:多动症(ADHD)的症状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