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不住,老走神,警惕ADHD
发布时间:2025-10-13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一、ADHD不是“调皮”:重新认识这个“看不见”的挑战
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问题在于大脑执行功能的缺陷,特别是与注意力、冲动控制和活动调节相关的区域。这并非孩子主观上的“故意”或“懒惰”,而是大脑工作方式的差异。将ADHD简单等同于“调皮捣蛋”,是对孩子困境的极大误解,这种误解不仅会延误干预,更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我为什么就是做不到”的自我怀疑中挣扎。
二、不止是“多动”:ADHD的三大核心表现
ADHD的症状远比“坐不住”复杂,主要分为三类:
注意力缺陷:表现为难以集中精力听讲、做事粗心大意、丢三落四、难以完成任务、似乎“没在听”别人说话。
多动/冲动:表现为手脚不停、在座位上扭动、过度奔跑攀爬、难以安静地玩耍、话多、抢答、难以等待。
混合型:同时具备以上两类症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孩子(尤其是女孩)可能并不表现为明显的多动,而是以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这种“安静型”ADHD更容易被忽视。
三、探寻根源:ADHD并非“养育不当”的产物
长期以来,ADHD的成因被错误地归咎于父母管教不严或溺爱。现代医学研究已明确,ADHD主要源于遗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大脑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失衡,以及大脑特定区域结构和功能的微小差异,是导致ADHD的关键。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可能会影响症状的严重程度,但绝不是根本原因。理解这一点,有助于家长放下自责,以更科学的态度面对问题。
四、警惕误区:这些关于ADHD的“常识”都是错的
关于ADHD,社会上流传着许多错误观念。误区一:“长大了自然就好了。”部分儿童的症状会随年龄增长而缓解,但仍有相当比例会持续到成年,影响学业、职业和人际关系。误区二:“是药三分毒,坚决不能吃药。”药物治疗是ADHD的一线有效干预手段,能显著改善核心症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是安全且必要的。误区三:“ADHD就是智力有问题。”ADHD与智力水平无关,许多ADHD孩子非常聪明,只是他们的潜力被注意力问题所掩盖。
五、科学应对:当怀疑孩子有ADHD,家长该怎么做?
如果怀疑孩子有ADHD,家长的首要步骤是寻求专业评估,而非自行判断或贴标签。可以前往医院的儿童保健科、精神科或心理科,由医生通过详细的问诊、行为观察、标准化量表评估以及必要的检查进行诊断。一旦确诊,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综合干预方案,可能包括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学校干预、家长培训等。家长应积极配合,与医生、老师形成合力。
六、家庭支持:理解与接纳是比较好的“良药”
对于ADHD孩子来说,家庭的理解与接纳至关重要。批评和指责只会加剧他们的挫败感。家长需要学习ADHD相关知识,理解孩子的行为并非故意,而是他们正在努力克服的困难。建立清晰、一致的规则和结构化的家庭生活,将大任务分解为小步骤,多使用正向激励,都能有效帮助孩子。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优势,让他们知道,尽管与众不同,他们依然是被爱和被欣赏的。
面对一个“坐不住、老走神”的孩子,让我们收起不耐烦和指责,代之以科学的认知和温暖的接纳。ADHD不是孩子的“标签”,而是他们需要被理解和支持的信号。通过科学的干预和充满爱的家庭环境,我们完全可以帮助这些“与众不同”的孩子,更好地驾驭自己的大脑,发挥出他们独特的潜能,走向一个更加自信和成功的未来。
上一篇:幼儿多动症症状如何早识别? 下一篇:多动症:不只是“好动”那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