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怎么知道孩子是不是多动症?
发布时间:2025-11-07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我的孩子是不是太活泼了?”“他总是坐不住,是不是有多动症?”这是许多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都会产生的疑问。看着自己的孩子精力旺盛、一刻不停,家长心中常常充满困惑:这究竟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活力,还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区分正常的好动与病理性的多动症,对于是否寻求专业帮助至关重要。错误的判断可能导致不必要的焦虑,或延误了比较好的干预时机。本文将为家长提供一份清晰的观察指南,帮助您从多个维度了解多动症的核心特征,并知道何时应该寻求专业的评估。
观察核心症状:注意力、多动与冲动
多动症的核心表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家长可以对照这些特征,仔细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
1. 注意力缺陷
这不仅仅是“不专心”,而是持续存在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困难。具体表现可能包括:
细节马虎:在作业、功课或其他活动中常常犯粗心大意的错误。
难以维持注意:在玩游戏或完成任务时,注意力很难持久,容易中途而废。
似乎“没在听”:当别人对他说话时,看起来好像心不在焉,思绪飘忽。
执行困难:难以遵循指令,常常无法完成作业、家务或任务。
组织能力弱:难以组织任务和活动,做事缺乏条理,物品摆放混乱。
逃避动脑:对于需要持续动脑的活动(如功课)表现出强烈的抗拒。
容易丢三落四:经常丢失学习用品、玩具、书本等个人物品。
易受外界干扰:外界的微小声音或动静就很容易吸引其注意力。
日常遗忘:在日常活动中常常忘记事情,如老师布置的作业。
2. 多动
多动指的是活动水平明显超出同龄儿童,且场景不当。
手脚不停:手脚总是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不停扭动。
难以安坐:在需要坐好的场合(如课堂、餐桌)经常离开座位。
不适当的跑动攀爬:在不允许的场合过分地跑动或攀爬。
难以安静玩耍:难以安静地参与休闲活动或玩耍。
总是“忙个不停”:好像身上装了一个马达,一刻也停不下来。
3. 冲动
冲动表现为缺乏思考、行动先于思考。
抢答问题:问题还没问完,答案就脱口而出。
难以等待:在排队或等待时感到困难,不耐烦。
打断他人:经常打断或闯入别人的谈话或游戏。
关键区分:好动与多动症的本质差异
了解了核心症状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区分正常好动与多动症。两者之间存在几个本质差异:
自我控制能力:正常好动的孩子,在需要遵守纪律的场合(如严肃的谈话、感兴趣的课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多动症孩子的自控能力显著受损,即使想遵守规则也常常“做不到”。
场合一致性:正常好动的孩子通常能根据不同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比如在陌生环境或客人面前会相对收敛。多动症孩子的症状则具有跨场合的一致性,无论是在家、在学校还是在公共场合,都会表现出类似的问题。
行为目的性:正常好动的孩子行为通常有目的性,他们的“动”是为了探索和玩耍。而多动症孩子的多动和冲动往往是无目的、盲目的,缺乏内在逻辑。
是否带来负面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判断标准。如果孩子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业成绩、同伴关系、家庭和谐,或因此经常受到批评和挫折,那么就需要高度警惕。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表现特点
多动症的表现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变化,家长需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观察。
学龄前(3-5岁):此阶段的孩子天生好动,症状更难区分。但多动症幼儿可能表现出极端的精力旺盛、从不午睡、摔跤频繁、危险行为多、对玩具兴趣短暂、无法参与安静的游戏等。
学龄期(6-12岁):这是多动症症状突出的时期。学业要求使得注意力问题暴露无遗,如上课走神、作业拖拉、成绩不佳。多动和冲动则表现为纪律问题、与同学冲突多、人际关系紧张。
青少年期(13岁以上):外显的多动可能减轻,转为内心不安或坐立不安。注意力问题和冲动性依然存在,表现为计划性差、做事拖延、情绪管理困难、容易冒险行为(如飙车、尝试物质滥用)等。
何时应该寻求专业评估?
如果家长通过观察,发现孩子的行为符合多项多动症核心症状,且符合“好动与多动症的本质差异”,并已经对孩子的社会功能造成了负面影响,那么就应该及时寻求专业的评估。
寻求专业帮助并不意味着给孩子“贴标签”,而是为了:
获得明确诊断:由专业医生进行系统评估,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问题(如听力问题、甲状腺功能异常、焦虑症等),获得科学的诊断。
了解干预方案:一旦确诊,医生会提供科学的干预建议,包括行为管理、家庭支持、学校配合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等。
缓解家庭压力:明确问题所在后,家长可以从自责和困惑中走出来,学习科学的应对方法,改善亲子关系。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设有儿童发育行为科,为怀疑孩子患有多动症的家长提供专业的评估服务。医院采用标准化的评估流程,通过详细问诊、行为观察以及与家长和学校的多方沟通,对孩子的注意力、多动及冲动表现进行系统分析。医院的团队致力于为家长提供清晰的解答和科学的指导,帮助家庭正确认识孩子的状况,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干预建议,旨在通过早期识别和科学干预,支持多动症儿童的健康成长。
上一篇:家长带娃看多动症,要提前准备什么? 下一篇:看儿童多动症找哪个医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