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耸肩、眨眼?可能不是调皮,而是 抽动症!

发布时间:2025-11-10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别挤眼了!”“别老耸肩,站直了!”……这些话,您是不是也常对孩子说?当孩子频繁出现耸肩、眨眼这些小动作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孩子又在调皮捣蛋,是不好的习惯。但您有没有想过,这些看似“不听话”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孩子自己也无法控制的秘密——儿童抽动症。这并非孩子的本意,而是一种需要被理解和正确对待的神经发育障碍。
 
  那些“调皮”的小动作,其实是求救信号
 
  抽动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运动性抽动比较常见,也容易被家长误解。频繁眨眼、挤眉弄眼、耸鼻子、咧嘴、摇头、耸肩、甩胳膊……这些都是典型的运动性抽动。这些动作通常具有几个特点:突然、快速、重复、无目的。孩子并不是故意要做,而是身体里仿佛有一股力量,驱使他不得不这样做。当您越是提醒、制止,孩子的心理压力就越大,抽动的频率可能反而会越高。
 
  不止是“动”,还有“声”
 
  除了看得见的“小动作”,抽动症还可能表现为发声性抽动。孩子可能会不自觉地清嗓子、咳嗽、发出“哼哼”或“啊啊”的声音,甚至重复别人的话或说出不恰当的词语。这些声音同样是不由自主的,常常让家长和老师误以为孩子是在故意捣乱或吸引注意。事实上,孩子内心可能比任何人都感到困扰和尴尬。
 
  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这样?
 
  看到孩子这样,家长心中一定充满了疑问: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得抽动症?目前,抽动症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医学界普遍认为它与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家族中有抽动症患者,孩子患病的风险会相对增高。此外,大脑内神经递质(如多巴胺)的失衡被认为是关键的生理基础。同时,心理因素也是重要的诱因,学习压力、家庭氛围紧张、受到惊吓或批评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家长可以做什么?理解是比较好的良药
 
  当发现孩子可能患有抽动症时,家长的态度和应对方式至关重要。错误的做法,如打骂、训斥、过度关注,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首先,也是重要的一点:理解和接纳。请告诉孩子,这不是他的错,爸爸妈妈会和他一起面对。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是缓解症状的第一步。
 
  其次,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多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和鼓励。当抽动发生时,可以尝试用温和的方式转移他的注意力,比如邀请他一起玩个游戏,而不是直接指出他的“错误”。
 
  再者,保证孩子规律的生活作息。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体育锻炼,对孩子的神经系统稳定大有裨益。
 
  寻求专业帮助,科学干预是关键
 
  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是基础,但专业的医疗干预同样不可或缺。如果孩子的抽动症状持续存在,并且已经影响到他的学习、社交或自信心,请务必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童发育行为科或神经内科进行评估。医生会通过专业的检查和评估,明确诊断,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这可能包括行为指导、心理疏导,或在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科学、系统的干预,能够有效帮助孩子控制症状,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请记住,孩子频繁耸肩、眨眼,可能不是调皮,而是他身体发出的信号。让我们用更多的耐心和科学的知识,去读懂这个信号,成为孩子康复路上坚实的后盾。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坐落在广州荔枝湾区,是一家集预防保健、临床诊疗、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现代化特色儿童专科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