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甩手跺脚?警惕抽动症

发布时间:2025-11-10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当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他们总会通过各种动作来表达自己。然而,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一些无法自控的、重复性的动作,比如突然甩一下手,或者毫无征兆地跺一下脚,并且这些动作频繁发生,那么就需要提高警惕了。这些看似“淘气”或“多动”的行为,有可能是儿童抽动症发出的信号。甩手和跺脚作为抽动症中较为常见的肢体抽动表现,常常被误解为孩子的坏习惯。本文将深入探讨孩子甩手跺脚行为背后的健康警示,帮助家长正确识别抽动症,并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
 
  解读儿童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全称为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特征是身体某个或多个肌群出现不自主、突发、快速、重复的抽动。这些抽动动作是孩子无法用意志力控制的,且往往在情绪紧张、焦虑、疲劳或兴奋时表现得更为明显。
 
  抽动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分为两大类:
 
  运动性抽动:指身体肌肉的抽动,如眨眼、耸鼻、歪头、耸肩、甩手、跺脚等。
 
  发声性抽动:指口腔或喉部肌肉的抽动,如清嗓子、哼声、犬吠声、甚至重复语言或说脏话。
 
  抽动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遗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都有关系。通常在学龄儿童中较为常见,男孩的发病率高于女孩。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抽动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波动,可能时好时坏,甚至表现形式也会发生变化。
 
  甩手跺脚:不容忽视的肢体抽动
 
  相比于面部抽动(如眨眼)容易被发现,甩手和跺脚这类肢体抽动有时会被家长误认为是孩子精力旺盛、调皮捣蛋或表达不满的方式。但实际上,它们可能是抽动症的重要组成部分。
 
  甩手的表现与特点
 
  抽动性的甩手动作通常表现为孩子突然、快速地甩动一侧或双侧手臂,动作幅度可大可小。这个动作没有明确的目的性,看起来就像是手臂的“电击”或“痉挛”。孩子可能在写作业、看电视甚至安静坐着时,突然做出这个动作。他自己可能并未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但无法控制。
 
  跺脚的表现与特点
 
  跺脚则是指孩子不自主地抬起脚然后用力或轻轻地跺在地上。这个动作可能是单侧的,也可能是双侧交替出现。与生气时的跺脚不同,抽动性的跺脚往往没有情绪前兆,显得突兀而重复。在安静的场合,如教室里,这种声音可能会引起他人的注意,给孩子带来困扰。
 
  当甩手、跺脚的动作频繁出现,持续数周甚至更久,并且孩子难以自我克制时,家长就应考虑抽动症的可能性,并及时寻求专业评估。
 
  如何区分抽动与正常行为
 
  面对孩子的甩手跺脚,家长如何判断是抽动症还是正常的儿童行为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区分:
 
  动作的规律性与目的性
 
  抽动动作通常是刻板、重复、无目的的。而孩子的正常行为,即使是玩耍,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变化性。抽动动作的频率和模式相对固定,而正常行为则更加灵活多样。
 
  情绪与情境的影响
 
  抽动症状在特定情境下会发生变化。当孩子感到紧张、被批评、或在公众场合被关注时,抽动可能会加剧;而当他们全身心投入自己喜欢的活动(如玩游戏、看动画片)或睡眠时,抽动往往会显著减少或消失。正常行为则更多受主观意愿和兴趣驱动。
 
  孩子的自我认知
 
  年龄稍大的抽动症孩子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奇怪”,并试图去控制或掩饰,但往往只能短暂抑制,随后会有一阵更频繁的抽动(反弹现象)。而正常行为是孩子可以随意开始和停止的。
 
  伴随症状
 
  抽动症很少只表现为一种动作。家长需要仔细观察,孩子除了甩手跺脚,是否还有眨眼、耸肩、清嗓子等其他抽动表现。多种抽动形式并存,是支持抽动症诊断的一个重要依据。
 
  家长应对孩子抽动的正确策略
 
  当怀疑孩子有抽动倾向时,家长的应对方式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和症状发展有直接影响。
 
  理解与接纳,而非责备
 
  首先要明白,抽动是一种疾病,不是孩子的过错。责备、打骂或强行制止,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导致症状加重。家长的态度应该是理解和接纳,让孩子感受到支持而非压力。
 
  创造轻松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一个宽松、和谐、充满关爱的环境有助于减轻孩子的焦虑情绪。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多讨论其抽动行为,减少不必要的学业压力,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
 
  转移注意力,而非强化
 
  当孩子正在抽动时,不要刻意去提醒他“别甩手了”或“别跺脚了”。这种提醒本身就是一种强化。可以尝试用自然的方式转移他的注意力,比如邀请他一起做点别的事情,或者聊一个他感兴趣的话题。
 
  及时寻求专业诊断
 
  如果甩手跺脚的行为持续存在,并影响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家长应果断带孩子去儿童神经科、发育行为儿科或儿童心理科就诊。专业的诊断是科学干预的前提。
 
  抽动症的科学干预途径
 
  抽动症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方案。
 
  行为疗法
 
  对于中轻度的抽动症,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手段。其中,习惯逆转训练(HRT)应用较广,它帮助孩子识别抽动前的冲动感,并学习一个与之相拮抗的、不显眼的动作来替代。
 
  药物治疗
 
  当抽动症状严重,严重影响功能时,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来控制症状。药物治疗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的原则,同时密切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心理支持
 
  抽动症儿童可能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感到自卑、焦虑。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学习应对技巧,是促进其全面康复的重要环节。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健康服务的医疗机构,设有儿童神经科、发育行为儿科、儿童心理科等多个专业科室。医院配备专业的医疗团队和诊疗设备,为儿童抽动症、多动症、自闭症等发育行为问题提供评估、诊断和干预服务。医院注重儿童身心健康,采用医疗、教育、心理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为不同年龄段儿童提供个性化的健康解决方案。院内环境温馨舒适,设有儿童活动区,旨在减轻患儿就医时的紧张情绪。医院定期开展家长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发育特点,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坐落在广州荔枝湾区,是一家集预防保健、临床诊疗、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现代化特色儿童专科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