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的症状有这些,家长需警惕!
发布时间:2025-11-11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辰,有的安静内敛,有的活泼好动。但如果孩子的“好动”超出了常规范围,表现出难以控制的冲动、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影响到学习和社交,家长就需要提高警惕了。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它的症状远比“坐不住”复杂,常常被误解为“调皮”“不听话”。今天,我们就来详细梳理多动症的典型症状,帮助家长拨开迷雾,及早识别孩子的异常信号,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注意力缺陷:难以聚焦的“大脑过滤器”
注意力缺陷是多动症的核心症状,主要表现为“难以集中”和“容易分心”。这类孩子在做需要专注的事情时,比如听课、写作业或阅读,常常显得心不在焉。他们可能眼神飘忽,思绪“飞到九霄云外”,老师讲的内容左耳进右耳出,写作业时频繁出错,或者需要家长反复催促才能完成任务。
更让家长困惑的是,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看动画片、玩游戏)却能高度集中,这让他们误以为“孩子就是不爱学习”。实际上,多动症孩子的注意力缺陷是“选择性”的,他们对被动、枯燥的任务难以维持专注,而主动、有趣的活动则相对容易投入。这种“注意力偏科”,正是大脑执行功能发育不均衡的体现。
多动不安:停不下来的“小马达”
多动症状在幼儿期就可能显现,表现为“比别的孩子更难带”。学会走路后,他们总喜欢跑来跑去,一刻也闲不住;在幼儿园无法安静坐好,经常离开座位、扭动身体,甚至打扰其他小朋友。进入学龄期,多动症状可能更加“显眼”:课堂上玩铅笔、咬指甲、和同学说话,课间喜欢追逐打闹,仿佛身体里装了一个“永动机”。
值得注意的是,多动并非只有“动个不停”。有些孩子的多动是“隐性”的,比如坐着时频繁抖腿、玩手指,或者内心烦躁无法平静。这种“静不下来”的状态,会让他们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如图书馆、电影院)显得格格不入,也容易因过度活跃被老师和同学贴上“调皮鬼”的标签。
冲动行为:先做再想的“急先锋”
冲动是多动症孩子的另一个典型特征,他们常常“行动快于思考”。比如,老师问题还没问完就抢着回答,结果答非所问;玩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插队、抢玩具;看到喜欢的东西直接伸手拿,不会考虑是否属于别人。
在安全方面,冲动行为更让家长揪心:孩子可能不看马路就冲出去,爬高上低不顾危险,或因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动手。这种“不计后果”的行为,并非孩子故意“闯祸”,而是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冲动控制)发育滞后,导致他们难以抑制即时反应。家长若一味批评“不听话”,反而会让孩子因无法自控而感到委屈和挫败。
情绪与社交困难:被忽视的“内心风暴”
多动症的症状不仅影响学习,还会波及情绪和社交。这类孩子往往情绪调节能力较弱,表现为“一点就着”:可能因为小事大哭大闹,或被批评时激烈反抗,情绪爆发快、平复慢。长期的情绪失控,容易让他们变得自卑、敏感,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在社交中,他们可能因打断别人说话、抢夺玩具、行为“出格”而被同伴排斥,难以建立稳定的友谊。很多家长只看到孩子“不合群”,却未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根源可能是多动症导致的社交技能缺陷。长期的人际关系受挫,会进一步加剧孩子的孤独感和低自尊。
学习与生活管理:一团乱麻的“小迷糊”
多动症孩子在学习和生活管理上也常常表现出“混乱”。他们可能丢三落四,经常忘记带作业、文具,或者把课本、试卷弄丢;做事缺乏条理,书包里乱七八糟,房间也常常杂乱无章;时间观念薄弱,做事拖拖拉拉,写作业到深夜是常态。
这些“小迷糊”行为,并非孩子“粗心大意”,而是大脑执行功能中的“组织规划能力”不足。他们难以同时处理多项任务,也无法有效管理时间和物品,导致学习和生活常常陷入“手忙脚乱”的状态。
多动症不是“调皮”的借口,也不是孩子“长大就好了”的小问题。它是一种需要科学干预的神经发育障碍,若不及时识别和帮助,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业、社交乃至心理健康。家长作为孩子亲近的人,要多观察、少指责,当发现孩子出现上述症状且持续存在时,及时寻求专业评估。记住,早发现、早理解、早干预,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发挥潜能,拥抱更从容的人生。
上一篇:孩子总吸鼻子?可能是抽动症表现 下一篇:多动症孩子情绪障碍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