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什么?这些表现需注意
发布时间:2025-11-11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多动症”这个词,但很多人对它的理解停留在“好动”“调皮”的层面。事实上,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不仅影响儿童,也可能持续到成年。它并非简单的性格问题,而是需要科学认识和干预的疾病。本文将带你了解多动症的真实面貌,以及需要警惕的典型表现。
多动症:不仅仅是“好动”
多动症的核心特征是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这些症状会超出同龄儿童的正常范围,并对学习、社交和日常生活造成显著影响。它并非由家长教育不当或孩子故意调皮引起,而是与大脑神经递质功能异常、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多动症分为三种类型:注意力缺陷型、多动冲动型,以及两者的混合型。
注意力缺陷:容易分心,做事虎头蛇尾
注意力缺陷是多动症常见的表现之一。孩子可能难以持续专注于一项任务,写作业时频繁走神,上课时看似在听讲,实则思绪飘忽。他们常常丢三落四,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或日常物品,做事缺乏条理,难以按时完成任务。这类孩子并非“不听话”,而是大脑的执行功能较弱,难以主动维持注意力。
多动冲动:坐不住,行动不经思考
多动冲动型的孩子则表现为“静不下来”。在课堂上,他们可能扭动身体、玩弄文具,甚至擅自离开座位。课间活动中,他们往往过度活跃,难以安静参与游戏。冲动行为也很常见,比如未听完问题就抢答、打断他人谈话,或在不合适的场合突然奔跑喧哗。这些行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大脑对行为抑制能力不足的表现。
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差异
多动症的症状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学龄前儿童可能表现为极度活跃、难以管教;学龄期儿童则更易出现学习困难、纪律问题;青少年和成人可能转向内心焦虑、情绪不稳定,或表现为拖延、时间管理混乱。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儿童的多动症状会随年龄减轻,但注意力缺陷可能持续存在,影响学业和职业发展。
警惕误区:多动症不是“长大就好了”
许多家长认为多动症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期待“长大就好了”。然而,未经干预的多动症可能导致长期问题,如学习成绩差、自尊心受挫、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增加成年后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的风险。早期识别和科学干预至关重要,通过行为训练、家庭支持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显著改善。
结语
多动症是一种需要被正视的疾病,而非简单的“调皮”或“不努力”。如果你发现孩子或身边人存在上述表现,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及时寻求专业评估。理解多动症的本质,给予科学的引导和支持,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发挥自身潜力。
上一篇:多动症孩子学习困难,家长如何帮助? 下一篇:多动症为什么会让孩子学习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