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从不是孩子的错
发布时间:2025-11-13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你怎么又坐不住?”“跟你说过多少遍要专心!”—— 面对孩子上课走神、写作业拖拉、经常打乱秩序的表现,很多家长忍不住反复批评,甚至觉得是孩子“故意不听话”。可家长们或许没意识到,若孩子真的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这些表现并非“调皮捣蛋”,而是神经发育带来的客观困扰。多动症从不是孩子的错,盲目批评只会加重孩子的自卑与无助。本文将带家长重新认识多动症,学会用理解与科学的方式,陪孩子面对成长中的挑战。
先弄清:多动症不是“坏毛病”,是神经发育的特殊状态
很多家长对多动症存在误解,认为孩子“多动”“走神”是性格问题或教养不当导致的“坏毛病”,但实际上,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与大脑中负责注意力、冲动控制的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就像孩子的“注意力调控系统”暂时没发育完善,并非孩子主观上“不想做好”。
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往往会出现这些不受控的表现: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听完整节课,容易被窗外的声音、同学的小动作吸引;写作业时频繁摆弄文具、发呆,半小时的任务可能拖到深夜;冲动性强,经常打断别人说话、在不该跑动的场合乱跑,并非“故意违反规则”。这些表现不是孩子的“错”,而是他们需要帮助的信号。
别混淆:多动症与“调皮”的3个关键区别
家长很容易把孩子的正常调皮和多动症搞混,其实两者有清晰的界限,盲目给孩子贴“多动症”标签或忽视真实问题,都会影响孩子成长:
1. 场景与持续性:调皮的孩子在感兴趣的事情上(如看动画片、玩喜欢的玩具)能集中注意力,且调皮行为多在特定场景(如家里、操场)出现;而多动症孩子的注意力问题会出现在所有场景(学校、家庭、兴趣班),且持续6个月以上,无论做什么都难以专注。
2. 对生活的影响:调皮孩子的行为不会严重影响学习与社交,能按时完成作业、与同学友好相处;多动症孩子则会因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成绩下滑,因冲动行为与同学产生矛盾,甚至无法适应集体生活,这些影响并非“说教”就能改善。
3. 自我控制能力:调皮孩子能听懂家长的提醒,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如图书馆、医院)能暂时控制自己的行为;多动症孩子则难以通过提醒控制自己,即使知道“不能做”,也会忍不住出现多动、冲动的表现,并非“故意反抗”。
家长这样做,比批评更能帮到多动症孩子
若孩子被诊断为多动症,或有明显的注意力、多动问题,家长的理解与科学引导远比批评更重要,可从这3点入手:
1. 先接纳,再引导:告诉孩子“你的这些表现不是错,只是我们需要一起找到更适合你的方法”,避免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别人都能做好就你不行”这类否定性话语,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比如孩子写作业走神时,不说“又发呆”,而是温和提醒“我们先把这道题做完,再休息5分钟好吗?”
2. 用“小目标”代替“高要求”:多动症孩子难以完成复杂任务,家长可把大目标拆成一个个小步骤,降低难度。比如写作文,不要求孩子“一小时写完”,而是先让他“用10分钟想3个作文素材”,完成后及时表扬“你今天很快就想好了素材,进步很大”,用成就感激发孩子的动力。
3. 借助专业帮助,不独自硬扛:若孩子的问题影响到正常生活,家长别觉得“不好意思”或“靠自己就能纠正”,及时带孩子到儿科、儿童保健科或心理科做专业评估,医生会根据孩子情况制定干预方案(如行为训练、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同时家长也能获得专业指导,知道如何在家中配合训练。
面对孩子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家长该做的不是批评指责,而是先弄清楚“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多动症从不是孩子的错,而是需要家庭、学校、专业机构共同面对的成长课题。当家长用理解代替焦虑,用科学方法代替盲目说教,才能帮孩子逐渐适应学习与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即使我和别人不一样,也依然值得被爱与期待”。
上一篇:ADHD孩子做事拖沓怎么办? 下一篇:孩子经常发呆走神是什么原因?小心是多动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