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分心、做事拖拉?可能是多动症的早期信号!

发布时间:2025-11-13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写作业坐不住,十分钟要去八趟厕所!”“让他收拾个玩具,半小时了还在原地发呆!”“老师反映,上课总是东张西望,小动作不断……”这些场景,是否是您家娃的日常?很多家长会把孩子的这些行为简单地归结为“调皮”“不爱学习”“性格拖拉”,并试图通过说教、催促甚至惩罚来纠正。但如果这些情况频繁发生,且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您可能需要警惕,这或许不是孩子故意为之,而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发出的早期信号。
 
  多动症不只是“好动”,核心是“注意力缺陷”
 
  一提到“多动症”,很多家长脑海中浮现的便是一个上蹿下跳、一刻也停不下来的“淘气包”形象。但实际上,多动症远比“好动”复杂,其核心问题在于“注意力缺陷”,而“多动”和“冲动”只是其外在表现的一部分。
 
  多动症主要有三种类型:
 
  注意缺陷型:这类孩子可能并不“多动”,他们看起来很安静,但注意力涣散,做事心不在焉,丢三落四,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多动/冲动型:这类孩子就是我们传统印象中的“淘气包”,坐不住,话多,插嘴,行为冲动,不考虑后果。
 
  混合型:同时具备以上两种类型的特征,这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因此,一个总是分心、发呆、做事拖拉的孩子,即使他文静得像个“小天使”,也同样可能患有注意缺陷型的多动症。
 
  拖拉与分心:是态度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面对孩子的拖拉和分心,家长们较常陷入一个误区:将能力问题误判为态度问题。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孩子“想”做好,就“能”做好。所以当孩子做不到时,我们便会贴上“懒散”“磨蹭”“不听话”的标签。
 
  但对于多动症孩子来说,这并非态度问题,而是神经发育上的能力差异。他们的大脑在执行功能方面存在挑战,比如:
 
  启动困难:大脑难以从“休息模式”切换到“工作模式”,所以写作业、做家务前总要拖延很久。
 
  维持注意困难:注意力很容易被外界的风吹草动(如一声鸟叫、一支笔的影子)或内心的一个念头所吸引,导致任务半途而废。
 
  时间感知能力弱:他们对时间的流逝感觉模糊,无法准确预估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总觉得“还早”。
 
  组织规划能力差:面对多步骤的任务(如写作文、整理书包),他们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第一步该做什么。
 
  理解了这一点,您就会明白,催促和责骂,对一个“发动机”本身就有问题的孩子来说,无异于让他跑得更快,结果只能是让他更加挫败和焦虑。
 
  识别多动症的早期“红灯”信号
 
  多动症的症状通常在7岁前就会显现,尤其在学龄前和学龄期会变得愈发突出。除了分心和拖拉,家长还可以观察是否存在以下“红灯”信号:
 
  注意力方面的信号:
 
  做事粗心大意,常常在作业或活动中犯低级错误。
 
  难以维持注意力,听讲、玩游戏时都显得心不在焉。
 
  看似在听你说话,但思绪早已飘远,指令记不住。
 
  经常丢失文具、书本、玩具等个人物品。
 
  容易忘事,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或家长的嘱咐。
 
  多动/冲动方面的信号:
 
  在座位上手脚不停,扭动身体,玩弄手指或衣物。
 
  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如课堂、餐桌上)擅自离开座位。
 
  过度喧闹,难以安静地进行休闲活动。
 
  抢着回答问题,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插嘴。
 
  难以排队等候,在游戏中缺乏耐心,总想抢先。
 
  如果您的孩子在多个场景下(家庭、学校)持续表现出以上多项症状,并已持续半年以上,严重影响了其社交和学习,那么寻求专业评估就显得尤为必要。
 
  家长应该怎么做?从“监工”到“战友”
 
  当怀疑孩子有多动症倾向时,家长的角色需要从催促的“监工”转变为支持的“战友”。
 
  第一步:寻求专业诊断,而非自行判断
 
  网络信息繁杂,切勿自行给孩子“贴标签”。正确的做法是带孩子去正规医院的儿童发育行为科、儿童保健科或精神科,由专业医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这不仅能明确问题,还能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第二步:调整心态,理解接纳
 
  请告诉自己和孩子: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他的错。多动症是一种需要管理的状况,而不是道德缺陷。您的接纳,是孩子建立自信、积极面对的基础。
 
  第三步:学习科学的应对策略
 
  与医生或康复治疗师沟通,学习行为管理技巧。例如:
 
  分解任务:将“写完所有作业”分解为“先写15分钟语文,休息5分钟,再写15分钟数学”。
 
  建立清晰的规则和结构:固定的作息时间、整洁的学习环境,能帮助孩子减少干扰。
 
  使用视觉化工具:用计时器、清单、图表等工具,让时间和任务变得“看得见”。
 
  正向激励:多关注和表扬孩子的努力和微小进步,而非紧盯他的不足。
 
  第四步:家校合作,共同支持
 
  与老师保持良好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争取学校方面的理解和配合。一致的策略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不同环境的要求。
 
  孩子的成长之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当“分心”和“拖拉”成为常态时,让我们多一份警惕,少一份指责;多一份科学的认知,少一份盲目的焦虑。用正确的爱和支持,帮助我们的孩子跨越成长中的障碍,让他们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和人生。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坐落在广州荔枝湾区,是一家集预防保健、临床诊疗、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现代化特色儿童专科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