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不只是眨眼,这些症别忽视
发布时间:2025-07-18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在不少人的认知里,抽动症似乎就是孩子频繁眨眼,觉得这只是 “坏习惯”,纠正一下就好。但事实上,抽动症的表现远不止于此。生活中,有的孩子会反复摇头、扭脖子,有的会不自觉地清嗓子、发出奇怪的声音,还有的甚至会出现踢腿、腹肌收缩等动作。这些多样的症状常常被误解,要么被当作孩子调皮捣蛋,要么被忽视,直到症状加重才引起重视。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抽动症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症状,让大家对这种神经发育障碍有更全面的认识。
一、除了眨眼,这些症状也可能是抽动症
抽动症是一种以不自主、反复、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症状表现复杂多样,远远超出 “眨眼” 这一单一表现。
面部及头部症状除了常见的频繁眨眼,还包括皱鼻、咧嘴、努嘴、吸鼻子、挤眉弄眼等。有的孩子会像做鬼脸一样,交替做出多种面部动作,自己却无法控制。头部症状则有摇头、点头、歪头,甚至有的孩子会突然甩头,幅度较大,看起来很不协调。
颈部、肩部及躯干症状也较为常见。颈部的抽动可能表现为反复扭脖子、缩脖子;肩部则可能出现频繁耸肩、抬肩;躯干方面,孩子可能会有挺胸、弯腰、腹肌收缩等动作,比如有的孩子会不自觉地收紧肚子,身体随之抖动。
四肢症状虽不如面部和头部症状常见,但也不容忽视。上肢可能出现甩臂、拍手、握拳、手指抽动等,比如有的孩子会反复弯曲手指;下肢则可能有踢腿、跺脚、伸腿等动作,在行走或站立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发声抽动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喉咙或鼻子有问题。常见的有清嗓子、干咳、吸鼻子、发出 “吭吭”“啊啊” 等无意义的声音,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尖叫、犬吠声,甚至重复他人的话语、模仿动物叫声等。这些发声症状往往突然出现,不受孩子主观控制,会给他们的社交带来困扰。
二、哪些孩子容易患上抽动症?
抽动症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年龄通常在 4-12 岁,其中男孩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孩,比例约为 3:1 至 4:1。目前,抽动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以下几类孩子相对更容易患病。
有家族遗传史的孩子患病风险较高。如果家族中存在抽动症患者,那么孩子遗传这种疾病的可能性会增加,因为抽动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基因中可能存在与该病相关的遗传因子。
神经生物学因素异常的孩子也易受影响。大脑内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 - 羟色胺等)的失衡,会影响神经信号的传递,导致运动控制系统出现紊乱,进而引发抽动症状。
处于不良环境中的孩子也可能诱发抽动症。长期生活在紧张、压抑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学习压力过大,或者经历了惊吓、外伤等突发事件,都可能成为抽动症的诱因。比如,有些孩子在转学、升学等环境变化时,抽动症状会突然出现或加重。
三、抽动症的病因有哪些?
抽动症的病因较为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在抽动症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抽动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直系亲属中有抽动症患者,那么孩子患病的概率会显著上升。
神经生理因素也不容忽视。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抽动症的发生,比如基底节区功能异常,就会影响身体的运动控制,使得孩子出现不自主的抽动动作。
环境因素对抽动症的发生和发展影响较大。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经常争吵、对孩子过于严厉等,会让孩子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的情绪中,从而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此外,感染、过敏、外伤等躯体因素,也可能成为抽动症的触发点。
四、面对抽动症,该如何应对?
当发现孩子出现疑似抽动症的症状时,家长和老师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方式,避免因误解而耽误孩子的干预时机。
及时就医诊断是首要步骤。家长应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神经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通过专业的评估和检查,明确孩子是否患有抽动症,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营造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恢复至关重要。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理解,减少对孩子的指责和批评,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老师也要了解孩子的情况,在学校给予适当的包容和支持,避免让孩子因症状而受到歧视。
必要的干预治疗不可少。对于轻度抽动症患儿,可以通过心理疏导、行为干预等方式缓解症状,比如帮助孩子学会放松训练,在紧张时通过深呼吸等方式减轻抽动。对于中重度患儿,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同时结合心理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结语
抽动症的症状丰富多样,远不止眨眼这一种表现。从面部、头部到四肢、躯干,再到发声方面,都可能出现不同的抽动症状。这些症状容易被忽视或误解,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了解抽动症的多种症状、易患群体、病因以及应对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早地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希望家长和老师都能提高对抽动症的认识,当孩子出现异常症状时,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让他们能在正确的干预下健康成长。
上一篇:超过这个年龄还尿床,家长要警惕了 下一篇:广州孩子尿床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