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的感统异常表现,你发现了吗?

发布时间:2025-04-17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感统异常,指的是个体在处理感官刺激(如触觉、听觉、视觉、前庭觉等)时出现的异常反应。在自闭症谱系儿童中,感统失调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症状表现,甚至在早期就已明显存在。然而,由于症状形式复杂,许多家长往往将其误认为“挑食”“胆小”或“过于好动”。本文将深入解读自闭症儿童常见的感统异常表现,帮助家长从细节中读懂孩子的需求。
 
  一、什么是感统异常?为何与自闭症密切相关?
 
  感统,全称为“感觉统合”,是大脑对身体各类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输入信息的整合能力。如果大脑不能有效地对这些信息做出恰当的处理,就会导致行为、情绪或动作表现异常。
 
  研究发现,感统失调是自闭症儿童的高发共病问题之一。有的孩子对普通刺激反应过强(如轻轻碰一下就大哭),而有的孩子则反应过弱(摔倒也不哭),这正是感统系统处理异常的典型表现。
 
  二、自闭症儿童常见的感统异常症状
 
  1. 触觉异常:怕碰or喜欢摸?
 
  触觉敏感的孩子可能讨厌穿袜子、不喜欢洗头、洗澡时大哭、对剪指甲、理发感到恐惧;而触觉迟钝的孩子则可能喜欢反复抚摸物品、用力拍打人、甚至有自我伤害行为,如撞墙或咬手。
 
  这些行为如果经常出现,并非“调皮”或“抗拒”,而是他们大脑对触觉刺激处理异常所致。
 
  2. 听觉异常:声音刺耳,还是完全无视?
 
  一些自闭症儿童对环境声音异常敏感,比如吹风机、吸尘器、电钻声等,会让他们极度焦虑甚至失控;而有的孩子则对叫名字无反应,对周围的声音漠不关心,仿佛“听不见”。
 
  这些极端反应都可能是听觉统合失调的结果,不应简单理解为“耳背”或“故意装聋”。
 
  3. 前庭觉异常:爱转圈、爱跳、怕高、怕摇晃
 
  前庭觉掌管的是身体平衡与空间定位。前庭觉过度敏感的孩子可能害怕荡秋千、害怕坐车、害怕走楼梯;而迟钝的孩子则可能特别喜欢旋转、跳跃、不停地晃动身体。
 
  这些看似“淘气”或“不安分”的行为,其实是孩子大脑对“平衡感”的异常反馈。
 
  4. 本体觉异常:走路笨拙、怕被抱
 
  本体觉是感知自身肌肉、关节状态的能力。很多自闭症儿童走路姿势笨拙、不会跳跃、握笔不稳,甚至无法正确感知自己身体的位置。家长可能会误以为孩子“运动差”,其实是大脑对身体状态的觉察能力不足。
 
  三、感统异常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有多大?
 
  感统失调不仅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也会对学习、情绪、社交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学习方面: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在课堂上安静坐着、书写困难、对声音和光线敏感,影响学习效率。
 
  情绪方面:情绪波动大、易怒易激动、不容易安抚,缺乏安全感。
 
  社交方面:回避人群、怕被触碰、不喜欢集体活动、缺乏肢体接触意愿。
 
  这些问题如果不加干预,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越发“格格不入”,影响社会适应力。
 
  四、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存在感统异常?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初步判断:
 
  是否对普通感官刺激反应过强或过弱?
 
  是否经常出现反复跳跃、旋转、摸东西等行为?
 
  是否经常表现出抗拒穿衣、理发、洗澡等日常行为?
 
  是否对声音、气味、光线有极端反应?
 
  如果上述行为反复出现、持续时间长,并且影响到孩子的生活质量,建议尽早进行感统测评,或前往专业康复机构评估。
 
  五、家长可以做什么?如何帮助孩子?
 
  环境调整:减少感官刺激源,如关闭噪音设备、避免强光,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感统训练:可通过专业感统课程(如滑板、平衡木、触觉按摩等)进行系统训练。
 
  日常配合:多鼓励孩子尝试各种感官活动,逐步建立他们的适应能力,不要强迫也不要放弃。
 
  情绪引导:当孩子因感统问题出现崩溃行为时,给予情绪接纳与共情,而不是惩罚。
 
  结语
 
  感统异常是自闭症儿童的“隐形症状”,往往被误解、被忽视。但越早识别、越早干预,孩子的身心成长越有保障。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才能真正走近他们的世界。愿每一位家长都能成为孩子感官世界的引路人。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坐落在广州荔枝湾区,是一家集预防保健、临床诊疗、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现代化特色儿童专科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