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心理发展与行为调节

发布时间:2025-05-12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心理发展与行为调节
 
   一、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知发展
 
  1. 感知觉异常
 
   部分自闭症患者对感觉刺激的反应过度或不足。例如,一些患者对声音特别敏感,普通的说话声可能让他们感到极度不适;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对疼痛、温度变化等感觉不敏感。
 
   他们可能对某些特定的感觉刺激有特殊的偏好,如反复触摸某种质地的物品、盯着旋转的物体等。
 
  2. 注意力缺陷
 
   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被外界无关刺激干扰。比如在课堂上,可能只关注窗外飞过的小鸟,而无法专注于老师的教学内容。
 
   注意力的选择性异常,可能对某些细节过度关注,而忽略整体信息。
 
  3. 记忆力特点
 
   机械记忆力可能较好,能够记住一些无意义的信息,如数字序列、广告词等。但对于抽象概念和事件的记忆能力较差,难以理解和记住故事的情节和寓意。
 
  4. 思维能力局限
 
   抽象思维能力不足,难以理解隐喻、讽刺等语言含义。例如,当别人说“他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时,自闭症患者可能无法理解这是一种比喻。
 
   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往往只能采用固定的方式应对问题。
 
   (二)情感发展
 
  1. 情感识别困难
 
   难以识别他人的面部表情和语气所传达的情感。比如,看到别人皱眉可能不知道对方是不开心,听到别人提高音量说话也不明白对方可能是生气了。
 
  2. 情感表达受限
 
   表达自己的情感方式单一或不恰当。可能不会用语言准确描述自己的感受,而是通过一些行为来表现,如哭闹、发脾气等。
 
  3. 共情能力缺乏
 
   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例如,当同伴摔倒受伤时,他们可能不会有同情和关心的表现。
 
   (三)社会性发展
 
  1. 社交动机不足
 
   缺乏与他人交往的内在动力,更喜欢独自玩耍。在幼儿园或学校的集体活动中,常常一个人待在角落,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互动。
 
  2. 社交技能缺陷
 
   不懂得社交规则和礼仪,如不会打招呼、轮流、分享等。在与他人交流时,可能目光游离、不回应对方的话语,或者打断别人的发言。
 
   二、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行为表现
 
   (一)重复刻板行为
 
  1. 动作重复
 
   反复做一些刻板的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这些动作可能没有明显的目的,只是自我刺激的一种方式。
 
  2. 仪式化行为
 
   坚持按照固定的程序和方式做事,如每天必须走同一条路线去上学,吃饭时必须用特定的餐具,一旦这些程序被打乱,就会表现出焦虑、哭闹等情绪。
 
   (二)自我刺激行为
 
  1. 视觉刺激
 
   盯着旋转的物体、闪烁的灯光等看,长时间不转移视线。
 
  2. 听觉刺激
 
   反复听同一段音乐、声音,或者自己发出一些无意义的声音。
 
  3. 触觉刺激
 
   喜欢触摸某种质地的物品,如绒毛、丝绸等,甚至可能会反复摩擦自己的皮肤。
 
   (三)攻击与自伤行为
 
  1. 攻击行为
 
   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受到外界刺激时,可能会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如咬人、打人、推搡等。
 
  2. 自伤行为
 
   用头撞墙、咬自己的手、抓伤自己的皮肤等,这些行为可能是为了表达内心的痛苦、焦虑或者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
 
   三、行为调节策略
 
   (一)基于行为主义的方法
 
  1. 应用行为分析(ABA)
 
   原理:通过正强化、负强化、惩罚等手段,增加期望行为,减少问题行为。
 
   示例:当孩子主动与他人打招呼时,立即给予表扬和奖励(如小贴纸、喜欢的玩具),这是正强化;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暂时移除他感兴趣的物品,这是负强化;当孩子出现严重的问题行为时,给予适当的惩罚(如短暂隔离),但要注意惩罚的方式和程度,避免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2. 关键反应训练(PRT)
 
   原理:在自然情境中,激发孩子的动机,促进关键领域的发展,如语言、社交等。
 
   示例:利用孩子对玩具的兴趣,在玩耍过程中引导他发起对话,如“我想要这个玩具”,并及时给予回应和强化。
 
   (二)认知行为疗法(CBT)
 
  1. 原理
 
   帮助患者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来改善情绪和行为。
 
  2. 示例
 
   对于有焦虑情绪的自闭症患者,治疗师可以帮助他识别焦虑的想法,如“别人不喜欢我”,然后引导他挑战这种想法,用更合理的想法取代它,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别人可能会欣赏我的优点”。
 
   (三)社交技能训练
 
  1. 小组训练
 
   组织自闭症患者参加小组活动,让他们在真实的社交情境中学习社交技能。例如,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模拟购物、问路等场景,让患者练习与他人交流、合作和分享。
 
  2. 家庭训练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如教孩子如何打招呼、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等。可以通过示范、引导和鼓励的方式,让孩子逐渐掌握这些技能。
 
   (四)环境调整
 
  1. 减少干扰
 
   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有序的环境,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例如,在教室或房间里,保持整洁,避免过多的装饰品和噪音。
 
  2. 提供选择
 
   给予患者一定的选择权,让他们感到有控制感。比如,在选择衣服、食物或活动时,提供几个选项供其选择。
 
   (五)药物治疗辅助
 
  1. 针对共患病
 
   自闭症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多动等共患病,药物治疗可以缓解这些症状,从而间接改善患者的行为问题。例如,对于伴有焦虑症状的患者,可以使用选择性 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
 
  2. 改善核心症状
 
   一些药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自闭症患者的核心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等。但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密切关注药物的副作用。
 
   四、心理发展与行为调节的综合考量
 
   (一)个性化方案
 
  每个自闭症患者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都是独特的,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调节方案。考虑患者的年龄、认知水平、症状严重程度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干预方法。
 
   (二)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家庭和学校是自闭症患者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和教师需要密切合作。家长要积极参与干预过程,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家中为孩子提供支持和训练;教师要了解自闭症的特点,在课堂上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三)长期坚持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调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庭、教师和社会各界的持续努力和耐心。不能期望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效果,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干预和训练。
 
  通过了解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行为表现,并采取有效的行为调节策略,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和行为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坐落在广州荔枝湾区,是一家集预防保健、临床诊疗、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现代化特色儿童专科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