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是精神疾病吗?
发布时间:2025-07-28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对自闭症的性质产生疑问,其中一个常见的困惑是:自闭症是精神疾病吗?这个问题不仅关乎对自闭症的科学认知,也影响着社会对自闭症群体的态度和支持方式。要解答这一问题,需要从医学分类、疾病本质、症状表现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明确自闭症与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疾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医学分类中的自闭症定位
从现代医学的分类体系来看,自闭症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 “精神疾病”,而是被归类为神经发育障碍。这一分类依据主要源于自闭症的发病机制和核心特征与神经发育的密切关联。
在国际通用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自闭症谱系障碍被纳入 “神经发育障碍” 大类,与智力障碍、特定学习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并列。这一分类强调自闭症的根源在于大脑发育过程中的异常,涉及神经结构、神经连接和神经递质等多个方面的改变,而非单纯的心理或精神层面的功能失调。
我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CCMD-3)也遵循类似的分类逻辑,将自闭症归为 “广泛性发育障碍”,明确其属于神经发育相关的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典型精神疾病在分类上存在本质区别。
二、自闭症与传统精神疾病的核心区别
(一)发病时间与病程特点
自闭症的核心症状通常在3 岁前就会显现,且病程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多数患者的症状会伴随终身,虽然通过干预可以改善功能,但疾病本质不会随时间发生根本性改变。
而传统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多在青少年或成年期发病,病程可能呈现间歇性或波动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可达到临床缓解,甚至长期无症状。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自闭症的病因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研究已发现多个与自闭症相关的易感基因。环境因素(如孕期感染、不良环境暴露)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发育过程增加发病风险,但其作用机制仍与神经细胞的增殖、迁移、突触形成等生理过程相关。
传统精神疾病的病因更复杂,虽然也有遗传基础,但心理社会因素(如重大应激事件、长期情绪压抑)的影响更为显著,发病机制更多与大脑高级功能(如情绪调节、认知加工)的紊乱相关,而非早期神经发育的结构性异常。
(三)核心症状表现
自闭症的核心症状集中在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患者的认知模式、情感表达和互动方式与神经发育异常直接相关,例如难以理解非语言社交信号(眼神、表情)、对环境变化极度敏感等。
传统精神疾病的核心症状则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分裂或紊乱为特征,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破裂;抑郁症患者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我认知偏差等,这些症状更多反映心理功能的异常,而非神经发育层面的缺陷。
(四)治疗与干预方式
自闭症的干预以康复训练和行为干预为核心,如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社交技能训练、语言治疗等,目的是改善患者的功能水平,帮助其适应生活。药物治疗仅用于缓解伴随症状(如多动、焦虑),无法改变疾病的核心特征。
传统精神疾病的治疗则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结合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药物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如 5 - 羟色胺、多巴胺)直接改善核心症状,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药维持病情稳定。
三、易混淆的认知误区
(一)将 “行为异常” 等同于 “精神异常”
自闭症患者的重复刻板行为(如拍手、排列物品)、社交回避等表现,常被误认为是 “精神异常” 的表现。但实际上,这些行为是神经发育异常导致的适应方式,患者并非故意对抗社会规则,而是缺乏理解和调整行为的能力。
(二)混淆 “发育障碍” 与 “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多与后天的心理社会因素相关,而发育障碍源于先天或早期的神经发育缺陷。自闭症患者的问题并非 “心理问题”,而是大脑功能发育不完善导致的能力缺失,如同视力障碍源于眼部结构异常,而非 “心理不想看见”。
(三)认为 “自闭症患者存在智力问题”
虽然部分自闭症患者伴随智力障碍,但高功能自闭症患者可能拥有正常甚至超常的智力,在数学、音乐、艺术等领域表现出天赋。将自闭症与 “智力低下”“精神失常” 划等号,是对疾病本质的误解。
四、正确认知的重要性
明确自闭症属于神经发育障碍而非精神疾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减少社会偏见:避免将自闭症患者标签化为 “精神病人”,有助于消除歧视,营造包容的社会环境,让自闭症群体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机会。
指导科学干预:认识到自闭症的神经发育本质,能引导家长和医疗人员选择以康复训练、神经功能改善为核心的干预方式,而非单纯依赖心理治疗或精神类药物。
推动资源分配:将自闭症纳入神经发育障碍范畴,有助于争取更多针对儿童早期发展、神经康复的医疗资源和政策支持,如建立专业的康复机构、开展早期筛查项目等。
五、自闭症与精神疾病的共病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自闭症患者可能伴随某些精神疾病症状或共病,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这是因为自闭症患者在社交困难、适应环境压力等方面存在挑战,长期积累可能引发情绪或心理问题。
例如,部分自闭症患者因难以理解社交规则而频繁受挫,可能出现焦虑情绪;重复刻板行为若严重影响生活,可能类似强迫症表现。但这些共病症状是继发于自闭症的功能障碍,并非自闭症本身属于精神疾病,在治疗时需区分核心症状和共病症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成立的正规医疗机构,也是广州市医保定点单位,专注于儿童健康领域。在自闭症等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的诊疗方面,医院汇聚了由国内外知名儿科专家组成的专业团队,这些专家在儿童发育行为、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经验丰富。医院与多家知名医疗机构建立专科联盟,定期开展跨区域联合会诊,保障治疗方案的科学性与适配性。采用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MDT),针对自闭症等复杂病例,实行 “一患多医” 协作模式,为患儿提供全面、精准的诊疗服务。此外,医院独创 “三维一体 1:1:1 脑神经核心康复体系”,融合多种手段,为自闭症患儿量身打造科学高效的康复方案,助力他们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更好地融入社会。
上一篇:自闭症有哪些共患病? 下一篇:自闭症儿童的大脑发育有哪些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