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眼神交流?警惕自闭症的早期信号
发布时间:2025-08-12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当你满心欢喜地对着怀里的宝宝微笑,他却总是把头扭向一边;当你拿着绘本耐心讲故事时,孩子的目光从未与你对视 —— 这些看似 “不亲近” 的表现,可能并非孩子故意疏远,而是自闭症发出的早期信号。在儿童发育过程中,眼神交流是社交互动的重要基石,而自闭症患儿往往在这方面存在明显异常。本文将带你读懂自闭症的早期信号,帮助家长早发现、早干预。
自闭症的核心特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症状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而眼神交流异常正是社交障碍的典型表现之一。
正常发育的婴儿在 3-6 个月时,会自然地与照料者进行眼神互动,比如用眼神表达需求、回应微笑。但自闭症患儿往往从婴儿期就表现出眼神回避:喂奶时不看妈妈的脸,逗弄时眼神游离,甚至刻意避开他人的目光接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况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无法通过眼神理解他人情绪,比如看不懂父母的生气或担忧,也难以用眼神传递自己的想法。
需要注意的是,偶尔的眼神回避不等于自闭症。比如内向的孩子可能较少主动对视,但能在提醒后回应;而自闭症患儿的回避是持续性的,且伴随其他社交困难,比如不愿被拥抱、不会模仿他人动作等。
这些早期信号也需警惕
自闭症的早期表现并非单一症状,而是一系列发育异常的集合。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及时捕捉 “信号”:
语言发育迟缓或异常
多数自闭症患儿在语言方面存在明显滞后。比如 1 岁时不会叫 “爸爸”“妈妈”,2 岁时无法说简单短句;部分孩子即使会说话,也可能出现 “鹦鹉学舌” 式的重复语言(如你问 “吃苹果吗”,他重复 “吃苹果吗”),或用词不当、语调平淡,缺乏情感色彩。
兴趣狭隘且行为刻板
自闭症孩子可能对普通玩具不感兴趣,反而痴迷于旋转的风扇、瓶盖等物品,能持续观察数十分钟;他们还可能坚持固定的行为模式,比如只走同一条路线、睡觉时必须抱特定的被子,一旦改变就会情绪崩溃。
对感官刺激反应异常
部分孩子对声音、光线、触觉等感官刺激表现出极端敏感或迟钝:比如听到吸尘器声音会尖叫,看到闪烁的灯光会烦躁;或者对疼痛不敏感,摔倒后很少哭闹。
家长该怎么做?
自闭症的干预效果与发现时间密切相关,3 岁前是黄金干预期。一旦发现孩子存在上述异常,家长需采取科学行动:
尽早寻求专业评估
不要仅凭自己的判断下结论,应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童保健科、发育行为科或专业康复机构,进行全面的发育评估。医生会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与家长沟通发育史、使用标准化量表等方式,做出专业诊断。
坚持科学干预训练
确诊后,早期干预以康复训练为主,核心是提升社交沟通能力。常见的方法包括应用行为分析(ABA)、社交故事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这些训练需要专业人员指导,同时家长需配合在家中巩固练习,比如通过游戏引导孩子对视、教孩子识别简单的表情卡片等。
调整心态,给予孩子接纳与支持
自闭症的干预是一个长期过程,家长要避免焦虑或自责。与其纠结 “为什么是我的孩子”,不如专注于 “我能为孩子做什么”:多陪伴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在互动中创造自然的社交机会;尊重孩子的节奏,不强迫他进行不愿做的接触(如强行拥抱),用耐心建立他的安全感。
重视家庭与社会的协同
及时与幼儿园或学校沟通孩子的情况,争取老师的理解与配合,比如在课堂上给予更多引导;同时,家长可以加入自闭症家庭互助组织,获取经验支持,也让孩子有机会与同伴互动,减少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