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这些表现,可能是自闭症的早期信号!
发布时间:2025-08-18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当孩子学会叫 “爸爸”“妈妈” 时,很多家长都会欣喜不已;看到孩子和小伙伴追跑打闹,也会觉得这是活泼可爱的表现。但如果孩子到了两岁还不会说简单的词语,或者总是独自玩耍、拒绝与人对视,你是否会警惕?这些看似 “特殊” 的行为,可能是自闭症的早期信号。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由于家长对其早期症状认识不足,很多孩子错过了比较好干预时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自闭症的早期信号,帮你更早发现孩子的异常。
社交互动:躲不开的 “无形墙”
正常孩子从婴儿时期就会对他人的互动做出回应:3 个月大时会对逗弄自己的人微笑,6 个月会通过咿呀声与人 “对话”,1 岁左右会主动伸手要抱抱。但自闭症孩子在社交上仿佛隔着一堵无形的墙。
他们可能回避眼神接触,即使你蹲下来和他说话,他的目光也总是飘向别处,仿佛没听到你的声音。当你想抱他时,他可能会僵硬地挣扎,或者完全没有反应;当你指着玩具说 “看这里”,他也不会顺着你的手势看去。
到了该交朋友的年纪,他们更喜欢独自玩耍,对其他小朋友的邀请毫无兴趣。有的孩子会反复排列积木、转圈跑,对集体游戏毫无参与欲,仿佛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语言发育:滞后与 “异质性”
“说话晚” 是很多自闭症孩子的早期表现,但并非所有说话晚的孩子都是自闭症。两者的区别在于,自闭症孩子的语言不仅滞后,还存在明显的 “异质性”。
比如,有的孩子到了 2 岁还不会说 “爸爸”“妈妈” 等简单词汇,或者只会重复别人说的话(即 “鹦鹉学舌”),你问他 “饿不饿”,他也跟着说 “饿不饿”,却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
还有的孩子语言节奏异常,说话像机器人一样没有语调,或者突然发出尖叫、无意义的音节。当你试图和他聊天时,他可能会突然转移话题,说一些无关的内容,比如反复念叨广告词、动画片台词。
行为模式:刻板与 “执念”
自闭症孩子的行为往往呈现出刻板、重复的特点,对环境的变化极度敏感。比如,他们可能每天必须沿着同一条路线回家,睡觉时必须抱着某件旧玩具,一旦这些 “规律” 被打破,就会情绪崩溃、大哭大闹。
他们还可能对某些物品产生异常的 “执念”,比如长时间盯着转动的风扇、车轮,反复开关抽屉,或者用手指戳墙壁。这些行为在常人看来毫无意义,但对他们来说,却是获得安全感的方式。
此外,部分孩子会有奇怪的动作,比如不停地拍手、晃身体、踮脚走路,这些重复动作在情绪紧张时会更加频繁。
如何区分 “正常发育差异” 与自闭症?
每个孩子的发育速度不同,有的说话晚但社交正常,有的内向但能回应互动,这些可能是正常的发育差异。区分的关键在于 “核心障碍”:自闭症孩子的社交障碍、语言异常和刻板行为是持续存在的,且会影响日常功能。
比如,一个内向的孩子可能不爱主动打招呼,但你和他说话时他会回应,也能听懂指令;而自闭症孩子对他人的互动几乎没有反应,即使能说话,也很难用语言进行交流。
如果孩子只是某一项表现异常,比如单纯说话晚,但眼神交流、社交互动都正常,可能是语言发育迟缓;但如果同时出现社交回避、刻板行为,就要高度警惕。
发现异常后,家长该做什么?
自闭症的干预效果与发现时间密切相关,3 岁前是黄金干预期。如果发现孩子有上述表现,家长可以这样做:
首先,及时就医评估。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童保健科、发育行为科进行专业评估,医生会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与家长沟通、使用标准化量表等方式,判断是否为自闭症。
其次,尽早开展干预训练。目前,自闭症没有特效药,康复训练是主要干预方式,比如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社交沟通训练等。这些训练能帮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语言表达和生活自理能力,越早开始,效果越明显。
,调整心态,接纳孩子。自闭症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更多的耐心和陪伴,避免指责、强迫孩子 “改变”,而是通过游戏、互动引导他们逐步进步。
孩子的每一个 “异常” 表现都可能是在发出信号。如果发现孩子在社交、语言、行为上有持续的异常,别抱有 “长大就好了” 的侥幸心理。及时关注、科学干预,才能为他们的成长撑起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上一篇:孩子确诊自闭症,如何家庭干预? 下一篇:孩子语言倒退是自闭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