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在家就能做!提升自闭症孩子社交

发布时间:2025-08-23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社交沟通障碍是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孩子的核心挑战之一,他们往往缺乏主动互动意识、难以理解社交规则,在与他人相处时容易感到焦虑或无措。很多家长认为 “提升社交需要专业机构”,但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熟悉、放松的环境,日常互动中的简单引导,就能成为提升社交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将分享 6 个 “在家就能做” 的社交训练方法,帮助家长在陪伴中逐步培养孩子的社交意识、互动能力和规则理解,让社交训练融入生活、自然发生。
 
  一、从 “基础互动” 开始:建立 “主动关注他人” 的意识
 
  自闭症孩子的社交问题,往往从 “不关注他人” 开始 —— 他们习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忽略身边人的存在和互动信号。家长可通过 “兴趣联结法”,让孩子在关注喜欢事物的同时,主动关注家长,建立基础的社交意识:
 
  “物品传递” 引导眼神与回应
 
  选择孩子喜欢的物品(如玩具车、贴纸、零食),家长手持物品蹲在孩子对面,与孩子保持同一视线高度,轻声呼唤孩子的名字,待孩子的目光看向物品时,慢慢将物品举到自己眼睛附近,引导孩子的视线从物品转移到家长的眼睛上。只要孩子看家长眼睛 1-2 秒,就立即将物品递给孩子,并笑着说 “你看妈妈了,我们一起玩好不好?”,让孩子形成 “看家长 = 获得喜欢的东西 + 愉快互动” 的关联。
 
  每天可进行 3-5 次,每次 5 分钟,逐步让孩子习惯 “关注家长”,为后续互动打下基础。
 
  “共同游戏” 培养 “参与感”
 
  挑选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如搭积木、拼图、角色扮演),家长主动加入孩子的游戏,而非 “指挥孩子玩”。例如:
 
  孩子玩积木时,家长不直接帮孩子搭,而是说 “妈妈想搭一个小房子,能不能给我一块红色的积木呀?”,引导孩子通过 “递积木” 参与互动;
 
  孩子玩玩具车时,家长拿出另一辆玩具车,说 “我的小车想和你的小车一起比赛,好不好?”,然后模仿 “小车跑” 的动作,吸引孩子关注并参与互动。
 
  过程中不强迫孩子配合,若孩子拒绝,就安静地在旁边玩,等待孩子主动邀请,让孩子感受到 “和家长一起玩更有趣”。
 
  二、教孩子 “表达需求”:从 “被动接受” 到 “主动沟通”
 
  很多自闭症孩子因不会表达需求,只能通过哭闹、刻板行为传递信号,这会影响社交中的 “有效互动”。家长可通过 “场景引导法”,教孩子用简单的语言或手势表达需求,建立 “沟通能解决问题” 的认知:
 
  “手势 + 语言” 教孩子 “主动请求”
 
  日常生活中,当孩子有需求时(如想要喝水、拿玩具、打开电视),家长不立即满足,而是引导孩子用 “简单信号” 表达:
 
  对还不会说话的孩子,教孩子用手势表达,如 “想要” 就伸手、“喝水” 就指水杯,家长边示范边说 “想喝水就指水杯,妈妈就知道啦”,孩子做到后立即满足需求并表扬;
 
  对会说简单词语的孩子,引导孩子说 “要 + 物品”(如 “要水”“要玩具”),即使孩子只说一个字(如 “水”),也立即回应,逐步鼓励孩子说完整短语。
 
  例如,孩子指着水杯哭闹时,家长拿起水杯说 “想喝水就说‘要水’,说出来妈妈就给你”,直到孩子尝试表达后再递水,让孩子明白 “表达比哭闹更有效”。
 
  “情绪表达” 教孩子 “传递感受”
 
  自闭症孩子往往难以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家长可通过 “情绪卡片” 或日常场景,教孩子识别和表达简单情绪:
 
  制作 “开心、难过、生气” 的情绪卡片,当孩子开心时(如玩到喜欢的玩具),拿出 “开心” 卡片说 “你现在很开心,对不对?”;当孩子哭闹时,拿出 “难过” 卡片说 “你现在难过,是因为玩具坏了吗?”,帮助孩子将情绪与词汇关联;
 
  家长自己也主动表达情绪,如 “妈妈今天看到你搭的积木,很开心”“妈妈找不到钥匙,有一点着急”,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表达感受,为后续理解他人情绪打下基础。
 
  三、融入 “规则意识”:教孩子理解 “社交中的秩序”
 
  社交离不开规则(如轮流、等待、分享),自闭症孩子对 “规则” 的理解需要通过 “可视化、重复化” 的训练建立。家长可利用家庭日常场景,将规则融入游戏和生活,让孩子在无压力中学习:
 
  “轮流游戏” 教孩子 “等待与分享”
 
  选择需要两人配合的游戏(如玩球、下棋、拼图),明确 “轮流” 规则,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提示孩子:
 
  玩球时,家长说 “我们轮流扔球,妈妈扔给你,你再扔给妈妈”,然后做出 “递球” 的动作,若孩子不配合,就暂停游戏,说 “要轮流玩哦,等你准备好我们再继续”,让孩子明白 “遵守规则才能继续玩”;
 
  吃零食时,将零食分成两份,家长说 “这是宝宝的,这是妈妈的,我们一起吃”,然后拿起自己的零食慢慢吃,引导孩子模仿 “分享着吃”,而非独自占有。
 
  每次游戏中强调 1-2 次规则,逐步让孩子理解 “轮流 = 大家都能玩 / 吃”,减少因 “不愿等待” 引发的社交冲突。
 
  “家庭小任务” 教孩子 “配合与协作”
 
  安排简单的家庭小任务,让孩子参与其中,学习 “配合他人完成目标”:
 
  整理玩具时,家长说 “我们一起收拾玩具吧,宝宝把积木放进红色盒子,妈妈把小车放进蓝色盒子”,分配明确的任务,让孩子明白 “每个人做一部分,就能很快完成”;
 
  准备晚餐时,让孩子帮忙递碗筷,家长说 “请帮妈妈拿两个碗,好吗?”,孩子递过来后说 “谢谢你帮忙,有你一起,妈妈很快就准备好晚餐了”,让孩子感受到 “协作能带来成就感”。
 
  任务难度要适合孩子的能力,确保孩子能完成,避免因 “做不到” 产生挫败感。
 
  四、利用 “生活场景”:模拟 “真实社交情境”
 
  家庭中的日常场景(如吃饭、洗澡、出门前准备),都是模拟真实社交的 “小课堂”。家长可通过 “场景模拟 + 语言引导”,让孩子提前适应社交中的常见情境,减少外出时的焦虑:
 
  “出门前准备” 教孩子 “回应与配合”
 
  每次出门前,家长用清晰的语言告知孩子流程,并引导孩子配合:
 
  “我们要去公园,需要穿鞋子、带水杯,宝宝先坐在小椅子上,妈妈帮你穿鞋子,好不好?”,边说边引导孩子坐下;
 
  “水杯放在桌子上,宝宝能不能帮妈妈拿过来呀?”,让孩子参与准备过程,同时回应家长的指令。
 
  这个过程能让孩子学会 “理解他人的话 + 配合行动”,对应社交中的 “听从指令、回应需求” 能力。
 
  “家庭角色扮演” 模拟 “陌生社交”
 
  若孩子害怕与陌生人互动,家长可在家中模拟 “打招呼”“分享玩具” 等简单社交场景:
 
  家长扮演 “邻居阿姨”,敲门后说 “你好呀,我是隔壁的阿姨,能和你分享一块饼干吗?”,引导孩子说 “你好” 或接过饼干;
 
  家长扮演 “小朋友”,拿着玩具说 “我能和你一起玩积木吗?”,教孩子说 “可以” 或主动递出积木。
 
  角色扮演时,动作和语言要夸张、温和,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 “练习” 社交,减少对陌生人的恐惧。
 
  五、注意事项:让社交训练 “无压力、有效果”
 
  在家进行社交训练时,家长需遵循 “孩子为主、正向鼓励” 的原则,避免以下误区:
 
  不强迫、不比较:若孩子拒绝互动,不强迫孩子配合,可换个时间再尝试;不拿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关注孩子的 “自身进步”(如从 “不回应” 到 “能看一眼”)。
 
  短时间、高频次: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 5-10 分钟,每天进行 3-4 次,避免孩子因疲劳产生抵触;训练融入日常(如吃饭时、玩游戏时),而非 “专门安排时间”。
 
  多鼓励、少批评:即使孩子只做到一点点(如递了一次积木、说了一个字),也要及时表扬,用具体的语言说明表扬原因(如 “你刚才帮妈妈拿了水杯,真能干”),让孩子明确 “哪些行为是好的”。
 
  六、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相关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健康的医院,在儿童神经发育相关病症的诊疗方面有一定的经验。针对自闭症孩子的社交能力提升,医院配备的专业团队会结合孩子的个体情况,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家庭训练指导,包括如何根据孩子的兴趣设计互动游戏、如何引导孩子表达需求、如何模拟社交场景等。医院注重 “家庭与专业结合”,通过专业指导让家长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让孩子在家中也能获得系统的社交能力培养,助力孩子逐步提升社交互动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交环境。
 
  提升自闭症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是 “一蹴而就” 的事情,而是需要家长在日常中耐心引导、持续陪伴。家庭中的每一次互动、每一个游戏,都可能成为孩子社交进步的 “小台阶”。只要家长掌握科学的方法,让孩子在 “无压力、有乐趣” 的环境中感受社交的意义,就能逐步帮助孩子打开 “社交之门”,学会与他人相处、分享快乐。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坐落在广州荔枝湾区,是一家集预防保健、临床诊疗、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现代化特色儿童专科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