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自闭症孩子的语言能力?
发布时间:2025-09-04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自闭症孩子的语言发展往往面临诸多挑战,如语言理解迟缓、表达能力薄弱、语言逻辑混乱等。但语言能力并非不可提升,通过科学、持续的引导与训练,结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兴趣偏好,能帮助他们逐步突破语言障碍,实现从 “无语言” 到 “能表达”、从 “简单沟通” 到 “逻辑交流” 的转变。本文将从基础语言感知、主动表达引导、语言应用场景拓展三个层面,分享提升自闭症孩子语言能力的实用策略。
一、基础语言感知培养:从 “听” 到 “懂”,筑牢语言根基
语言能力的提升始于对语言的感知与理解,自闭症孩子往往需要更直观、更具体的语言输入,才能建立 “声音 - 意义” 的关联。这一阶段的核心是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接触语言、理解语言,而非急于让他们 “开口说”。
1. 多感官结合,强化语言与事物的关联
自闭症孩子对具象事物的接受度远高于抽象语言,可通过 “视觉 + 听觉 + 触觉” 多感官联动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词语含义。比如教 “苹果” 时,不仅要说出 “苹果” 的发音,还要让孩子看到苹果的颜色、形状,触摸苹果的表皮,品尝苹果的味道,同时重复 “这是苹果,红红的苹果,甜甜的苹果”;教 “跑”“跳” 等动作词时,可带着孩子一起做跑、跳的动作,边做边说 “我们在跑步,跑 — 跑 — 跑”“我们在跳高,跳 — 跳 — 跳”,让孩子通过身体感受理解语言的意义。
此外,日常活动中可随时进行语言输入,比如穿衣服时说 “我们穿衣服,先穿袖子,再扣扣子”;吃饭时说 “我们吃米饭,用勺子舀米饭”,让孩子在生活场景中自然接触语言,逐渐理解语言与行为、物品的关联。
2. 借助视觉工具,降低理解难度
利用自闭症孩子对视觉信息更敏感的特点,借助图片、卡片、绘本等视觉工具辅助语言教学。例如制作 “日常物品卡”(如杯子、鞋子、玩具车),每次出示卡片时,清晰地说出物品名称,并引导孩子触摸卡片或指向对应的实物,强化 “图片 - 词语 - 实物” 的对应关系;选择画面简洁、内容重复的绘本(如《小熊宝宝绘本》系列),阅读时用夸张的语气和缓慢的语速讲述,同时指着画面中的角色和物品,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和语言内容。
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孩子,还可使用 “步骤图” 辅助理解指令,比如 “洗手步骤图”(开水龙头→搓洗手液→搓手→冲干净→擦手),每完成一个步骤,就对应说出相关语言,让孩子通过视觉提示理解复杂指令,逐步提升语言理解能力。
二、主动表达引导:从 “仿说” 到 “主动说”,激发语言输出意愿
当孩子具备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后,需逐步引导他们主动表达。自闭症孩子的语言表达往往从 “仿说” 开始,即重复他人的语言,再逐步过渡到自主表达需求、描述事物,这一过程需要耐心引导,避免强迫,保护孩子的表达意愿。
1. 从 “仿说” 入手,搭建语言表达阶梯
对于还不会主动说话的孩子,可先从 “即时仿说” 开始训练:家长说简单的词语或短句,引导孩子模仿发音。比如家长拿起玩具车说 “车车”,停顿几秒,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孩子,若孩子不模仿,可轻轻捏住孩子的嘴巴,辅助他发出 “车车” 的声音,多次练习后,逐渐减少辅助,让孩子自主模仿。
当孩子能熟练仿说单字、词语后,可过渡到 “情境仿说”,即在具体场景中引导孩子模仿有意义的短句。比如孩子想吃饼干时,家长先拿起饼干说 “我要饼干”,引导孩子模仿,孩子模仿后立即给予饼干作为奖励;孩子想玩滑梯时,家长说 “我要玩滑梯”,让孩子模仿,再带他去玩滑梯。通过 “仿说 - 获得满足” 的正向反馈,让孩子意识到 “说话能实现需求”,从而愿意主动模仿。
2. 用 “提问 + 等待”,引导自主表达
当孩子具备一定仿说能力后,需减少对 “仿说” 的依赖,引导他们自主表达。家长可通过 “简单提问 + 耐心等待” 的方式,给孩子表达的机会。比如孩子指向水杯时,家长不要直接递水,而是问 “你想要什么呀?”,若孩子不回答,可提示 “是要水杯吗?”,若孩子点头,再进一步引导 “那你说‘要水杯’”;孩子玩积木时,家长问 “你在玩什么呀?”,若孩子无法回答,可先说 “你在玩积木”,再问 “你在玩什么呀?”,逐步引导孩子自主说出 “积木”。
需要注意的是,提问时要选择孩子熟悉且能回答的问题,避免复杂问题(如 “你今天在幼儿园玩了什么游戏,和谁一起玩的?”),同时给予孩子充足的思考时间(至少 5-10 秒),不要频繁催促,以免让孩子产生压力。
3. 鼓励 “功能性语言”,让语言服务于生活
功能性语言是指能满足孩子日常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语言,如 “要”“不要”“帮忙”“喝水”“尿尿” 等。优先培养功能性语言,能让孩子快速感受到语言的实用价值,从而更愿意主动表达。
比如孩子想打开玩具盒却打不开时,家长可引导他说 “帮忙”,孩子说出后立即帮他打开;孩子不想吃某种食物时,引导他说 “不要”,并尊重他的意愿。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观察孩子的需求,在孩子尝试用动作(如拉家长的手、哭闹)表达时,及时引导他用语言表达,让孩子逐渐养成 “用语言代替动作” 的习惯。
三、语言应用场景拓展:从 “家庭” 到 “外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能力的目标是 “能在不同场景中灵活运用”,自闭症孩子往往存在 “家庭中会说,外界不会说”“单一场景会说,换场景不会说” 的问题,因此需要拓展语言应用场景,让孩子在不同环境中练习语言,提升语言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1. 在家庭生活中 “随时随地练语言”
家庭是孩子熟悉的环境,也是语言训练的比较好的场景。家长可将语言训练融入日常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做饭时让孩子帮忙递食材,说 “帮妈妈拿番茄”“帮妈妈拿勺子”;整理玩具时,说 “我们把积木放进红色盒子里,把娃娃放进蓝色盒子里”,引导孩子重复并执行;散步时,指着路边的事物说 “这是树,绿色的树”“这是小狗,小狗在跑”,让孩子跟着说,并提问 “这是什么呀?”“小狗在做什么呀?”,巩固语言理解与表达。
此外,还可通过 “角色扮演游戏” 拓展语言场景,比如玩 “过家家” 时,家长扮演 “妈妈”,孩子扮演 “宝宝”,家长说 “宝宝,该吃饭啦,快来坐好”“宝宝,你想吃米饭还是面条呀?”,引导孩子参与对话;玩 “超市购物” 时,家长扮演 “收银员”,孩子扮演 “顾客”,家长说 “你要买什么呀?”“这个玩具 10 元,给你钱”,让孩子在游戏中练习购物相关的语言,如 “我要买玩具”“给你钱”。
2. 逐步融入外界场景,强化语言运用
当孩子在家庭中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语言后,可逐步带他们走进外界场景,如超市、公园、幼儿园等,在真实场景中练习语言。比如去超市时,让孩子帮忙拿商品,家长说 “我们去拿牛奶,你帮妈妈找一找牛奶在哪里”,找到后问 “这是什么呀?”,让孩子说 “牛奶”;结账时,引导孩子对收银员说 “谢谢”;去公园时,看到其他小朋友玩秋千,引导孩子说 “我可以玩秋千吗?”,若小朋友同意,说 “谢谢”,若不同意,说 “没关系”。
初期进入外界场景时,家长可先陪伴孩子观察,再逐步引导表达,不要强迫孩子与陌生人交流。若孩子出现紧张、抗拒,可先带孩子离开,待孩子情绪稳定后再尝试,避免让孩子对 “外界语言交流” 产生负面联想。
四、提升语言能力的关键原则:耐心、坚持与个性化
每个自闭症孩子的语言基础、兴趣爱好、接受能力都不同,提升语言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遵循以下原则,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1. 尊重孩子的节奏,不攀比、不强迫
不要拿自家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也不要因为孩子进步慢而焦虑、指责。有的孩子可能 3 个月就能从 “无语言” 到 “说单字”,有的孩子可能需要半年甚至更久,家长要接受孩子的个体差异,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目标,比如本周目标是 “能仿说 3 个单字”,下周目标是 “能自主说 1 个需求词”,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就及时给予鼓励(如拥抱、表扬、小零食),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
2. 结合孩子的兴趣,让语言训练 “有趣味”
自闭症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更专注,家长可将语言训练与孩子的兴趣结合。比如孩子喜欢汽车,就围绕 “汽车” 展开训练:说 “汽车”“红色汽车”“汽车跑”“玩汽车”,玩汽车时问 “你玩的是什么车呀?”“汽车要去哪里呀?”;孩子喜欢画画,就说 “画画”“用蜡笔画”“画太阳”“画小花”,引导孩子描述自己的画 “你画的是什么呀?”。有趣的内容能让孩子更愿意参与训练,提升训练效果。
3. 全家统一 “语言训练方式”,避免混乱
语言训练需要全家配合,家长、老人、保姆等与孩子接触较多的人,要统一语言训练的方式,比如都用 “简化指令”“正向语言”“结合实物” 的方式与孩子沟通,避免出现 “妈妈说‘慢慢走’,奶奶说‘别跑’”“爸爸用图片辅助,爷爷只用语言” 的情况,混乱的语言环境会让孩子难以理解和适应,影响训练效果。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专注于儿童健康领域,在自闭症儿童语言能力提升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医院针对自闭症孩子的语言发展特点,会先为孩子进行专业的语言评估,明确孩子的语言发展阶段(如无语言、仿说阶段、自主表达阶段)及薄弱环节(如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语言逻辑),再制定个性化的语言干预方案。
医院的康复治疗师会采用多种科学的干预方法,如应用行为分析(ABA)、语言治疗(ST)、社交技能训练等,结合孩子的兴趣偏好,通过游戏、绘本、情景模拟等方式,逐步提升孩子的语言理解、表达和运用能力。同时,医院还会为家长提供系统的家庭语言训练指导,教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开展语言训练,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也能持续提升语言能力。医院始终以孩子的需求为核心,致力于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专业的语言康复服务,帮助孩子突破语言障碍,更好地融入生活。
上一篇:自闭症的症状识别 下一篇:自闭症孩子的八个常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