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喜欢重复动作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5-10-17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特征之一就是重复刻板行为。许多家长和老师都会观察到自闭症孩子会反复做一些看似无意义的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转圈等。这些行为不仅让外界感到困惑,也常常成为干预的重点。本文将从神经生物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自闭症孩子喜欢重复动作的原因,帮助读者更科学地理解这一现象。
 
  神经生物学基础
 
  研究表明,自闭症孩子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差异,特别是与感觉处理和信息过滤有关的区域。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对感觉刺激的过度敏感或特定刺激的偏好,从而表现为重复刻板行为。大脑额叶、顶叶和颞叶等区域的发育异常,这些区域负责着思考、计划、决策和行动等功能,使得自闭症患者的大脑对于环境的判断和反应会出现异常。
 
  神经递质失衡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多巴胺是控制情绪、行为和记忆的重要神经递质,当多巴胺分泌过多或分泌不足时,会导致自闭症患者的重复行为和沉迷于某些行为。华东师范大学金鑫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大脑中存在两条关键的神经通路:一条负责促进行为的重复,另一条负责推动行为的切换。在自闭症模型中,前额叶调控"行为切换"的神经通路功能异常,仿佛一个"卡住"的开关,无法启动正常的行为转换,反而进一步强化了重复行为。
 
  心理调节功能
 
  重复刻板行为可能是自闭症孩子应对焦虑和压力的一种方式。这些行为通过提供一种重复、可预测且可控的环境来减轻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当面临压力或情绪波动时,规律性的肢体活动如摇晃身体、旋转物体等,能帮助他们平复焦虑或过度兴奋的状态。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自闭症儿童的重复性行为是为了对抗某种特殊的认知缺损,可能是患儿应付高度焦虑而采用的一种策略,这种焦虑来自于无法理解和推论他人的心理状态。重复性行为是患儿从让他们感到未知和恐惧的社会环境中退缩的方法。
 
  稳定/体内平衡理论认为存在比较好的刺激唤醒水平,刻板行为是用来补偿过多或不足的环境刺激水平,即在刺激不足的环境中用自我刺激来提高唤醒水平,而当环境刺激过剩时,用自我刺激来降低机体的唤醒水平。
 
  社交沟通需求
 
  自闭症孩子通常在社交互动和沟通方面存在困难。重复刻板行为可能是一种表达需求、吸引注意力或满足自身感官需求的方式。由于社交互动存在困难,患者可能将重复动作作为替代性的沟通方式。
 
  这些刻板行为有时承载着表达需求、拒绝交流或维持心理安全感的功能,成为他们应对外界复杂社交情境的策略。缺乏社交技能的自闭症患者无法通过语言交流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因此重复行为成为了他们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感觉处理异常
 
  感觉处理异常是导致重复动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自闭症孩子可能存在感觉统合失调,重复动作可能用于补偿异常的感觉输入。部分患者会通过拍手、踱步等动作来增强本体觉刺激,另一些患者则通过重复行为减弱环境中的光声刺激带来的不适感。
 
  自闭症刻板行为主要表现为重复性动作、固定行为模式、兴趣狭窄及感觉异常,常见表现有摇晃身体、排列物品、重复语言、抗拒变化等。对声音、触觉等感官输入过度敏感或迟钝,表现为捂耳朵、旋转物品等。
 
  兴趣与专注特点
 
  自闭症孩子往往对特定主题或对象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专注度。重复刻板行为可能是他们对这些兴趣的一种表达和探索方式。狭窄兴趣是自闭症谱系障碍重复刻板行为的一个大类,指关注点、兴趣点以及活动范围狭窄或受限制,全神贯注于某项活动,强烈地依恋某种物品、迷恋能动的物品。
 
  这种兴趣狭窄表现为患儿可能长时间专注于单一事物如车轮、数字等,家长需通过共同游戏拓展兴趣范围,早期干预训练有助于改善社交沟通能力。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简介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健康服务的医疗机构,设有儿童发育行为科、儿童保健科等相关科室。医院为语言发育迟缓、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各类儿童发育行为问题提供系统的评估、诊断与康复指导服务。院内配备了专业的医疗团队和相应的评估工具,致力于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方案,帮助儿童提升相应能力。医院重视家庭在康复过程中的参与,会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知识和家庭训练指导,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了解自闭症孩子喜欢重复动作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理解和干预这些行为。重复动作并非简单的"坏习惯",而是孩子应对内外环境的一种策略。通过专业的评估和干预,结合家庭的支持,可以帮助这些特别的孩子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出更灵活的行为模式。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坐落在广州荔枝湾区,是一家集预防保健、临床诊疗、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现代化特色儿童专科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