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是如何干预的?

发布时间:2025-08-19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抽动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精神障碍,一旦出现在孩子身上,便揪紧了家长的心。如何科学有效地干预抽动症,帮助孩子回归正常生活,成为众多家长迫切想了解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全面探讨抽动症的干预方式。
 
  一、药物治疗
 
  (一)针对症状的药物选择
 
  1. 控制运动性抽动:对于频繁眨眼、耸肩、摇头等运动性抽动症状,常用药物如氟哌啶醇。它能够有效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阻断多巴胺受体,从而减轻抽动症状。不过,使用氟哌啶醇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像嗜睡、肌张力增高、震颤等,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医生会密切监测孩子的身体反应,并根据情况调整剂量。
 
  2. 缓解发声性抽动:针对清嗓子、咳嗽、发出怪声等发声性抽动,匹莫齐特是常用药物之一。它同样通过作用于神经递质系统,对发声性抽动起到抑制作用。但此药也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例如心电图改变等,因此需要定期为孩子进行心电图检查,确保用药安全。
 
  (二)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1. 严格遵医嘱用药:药物治疗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家长切不可自行给孩子增减药量或停药。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例如,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药物的起始剂量和递增幅度都有所不同。
 
  2. 定期复查:在用药期间,需要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复查。一方面,医生要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看是否达到预期的症状缓解目标;另一方面,监测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保障孩子的身体健康。
 
  二、心理治疗
 
  (一)行为疗法
 
  1. 习惯逆转训练:这是行为疗法中常用的方法。例如,当孩子有频繁眨眼的抽动症状时,家长和治疗师引导孩子识别抽动前的感觉,然后教孩子用一个与之相反的动作来替代,如缓慢地闭眼、睁眼。通过反复训练,让孩子逐渐学会控制抽动行为,用新的行为模式来取代原有的抽动习惯。
 
  2. 放松训练:抽动症孩子往往在紧张、焦虑时症状会加重。放松训练就是帮助孩子学会放松身体和情绪的技巧,如深呼吸训练、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孩子可以在感到紧张时,进行深呼吸,慢慢地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缓慢呼气,同时配合从头到脚依次放松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以此缓解抽动症状。
 
  (二)心理支持治疗
 
  1. 家庭心理支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康复至关重要。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理解和支持,避免对孩子的抽动症状表现出过度关注或批评指责。比如,当孩子因抽动症状而感到沮丧时,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给予安慰和鼓励,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疾病是可以治疗的,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2. 学校心理支持:老师和同学的态度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学校方面可以对老师和同学进行关于抽动症的科普教育,让大家了解这是一种疾病,并非孩子故意为之。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孩子适当的关注和照顾,如安排合适的座位,避免周围同学的干扰,为孩子创造一个包容、友好的学习环境。
 
  三、生活方式调整
 
  (一)规律作息
 
  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时间,对缓解抽动症症状十分关键。睡眠不足或作息紊乱可能会加重孩子的抽动症状。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每天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例如,小学生每天应保证10 - 12小时的睡眠时间。
 
  (二)合理饮食
 
  1. 均衡营养:为孩子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这些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对缓解抽动症状有一定帮助。
 
  2. 避免刺激性食物:减少孩子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含有咖啡因、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和饮料。例如,咖啡、可乐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可能会刺激孩子的神经系统,导致抽动症状加重,应尽量避免让孩子饮用。
 
  四、综合干预的重要性
 
  抽动症的干预通常需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相结合。单一的干预方式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全方位地帮助孩子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例如,药物治疗可以快速控制症状,为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创造有利条件;心理治疗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态,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生活方式调整则从根本上改善孩子的身体状态,促进康复。
 
  干预抽动症需要家长、医生、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综合运用药物、心理和生活方式调整等多种干预手段,给予孩子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有信心帮助抽动症孩子逐渐克服疾病,健康快乐地成长。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坐落在广州荔枝湾区,是一家集预防保健、临床诊疗、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现代化特色儿童专科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