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抽动症:症状表现与成因
发布时间:2025-08-26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抽动症逐渐成为家长们不可忽视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疾病。深入了解抽动症的症状表现与成因,对于早期发现、及时干预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孩子当前的健康状态,更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
一、抽动症的症状表现
(一)运动性抽动
1. 面部运动性抽动:面部常常是抽动症先累及的部位。频繁眨眼是极为常见的症状,孩子眨眼的频率远远高于正常情况,可能每分钟会眨眼数十次,而且这种眨眼不受孩子主观意识的控制,即便家长提醒,也只能短暂抑制。耸鼻也是常见表现,孩子的鼻子会不自觉地向上耸动,仿佛在刻意闻取什么气味,且该动作反复发生。努嘴同样频繁出现,孩子的嘴巴会做出噘起、撇嘴等动作,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正常的面部表情和语言表达,比如在说话过程中突然努嘴,导致发音不清。
2. 头颈部运动性抽动:摇头在抽动症患儿中较为典型,孩子的头部会突然且短暂地向一侧转动或者前后摆动,就好像在无意识地表达“是”或“否”。歪头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头部向一侧倾斜,并非是为了观察物体而做出的正常姿势调整,长时间的歪头可能还会影响孩子颈部肌肉的发育。耸肩动作也十分常见,双肩会快速向上抬起,然后落下,看似随意,但发作频率较高,有时在短时间内就会重复多次。
3. 肢体运动性抽动:在肢体方面,手部可能会出现快速甩手动作,仿佛试图甩掉手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或者握拳、伸指反复交替进行。下肢则可能表现为踢腿,腿部突然伸直、踢出,有时还会伴有踮脚动作。例如孩子在安静坐着时,腿部可能突然踢动,影响周围环境,在行走过程中突然踢腿还可能导致自身摔倒或碰撞他人。
(二)发声性抽动
1. 简单发声性抽动:清嗓子的声音在简单发声性抽动中比较常见,孩子会频繁清嗓子,就像喉咙里一直有痰,但实际上并没有痰液咳出。吸鼻声也较为突出,即便鼻腔内没有分泌物,鼻子也会发出“哧溜”的声音。咳嗽声同样反复出现,与因呼吸道感染引发的咳嗽不同,这种咳嗽没有明显的呼吸道感染症状,而且孩子无法自主控制咳嗽的频率和时间。在安静的环境中,如课堂、图书馆等,这些声音会格外明显,容易引起周围人的注意,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2. 复杂发声性抽动:复杂发声性抽动相对较少见,但对孩子的影响更为严重。部分孩子可能会发出类似动物叫声,如犬吠声、鸡鸣声等,这些声音往往突然出现,让周围人感到惊讶。有些孩子还会不自觉地发出秽语,即不文明的词语,孩子并非主观上想要骂人,而是难以自控地说出这些话。这不仅会使孩子在社交场合中遭受异样的眼光,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
(三)其他伴随症状
除了上述典型的抽动症状外,许多抽动症患儿还会伴有其他问题。注意力不集中较为常见,孩子在学习或玩耍时,很难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吸引,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做事效率低下。多动症状也可能出现,孩子手脚小动作不断,坐不住,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无法安静地待着。在情绪方面,部分孩子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况,表现为莫名的紧张、担忧,对一些小事过度敏感,或者情绪低落,对以往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二、抽动症的成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在抽动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抽动症患者,孩子患抽动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多项遗传学研究发现,抽动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可能与多个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有关。某些特定的基因变异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代谢、神经元的发育和功能,从而增加了抽动症的发病几率。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
1. 神经递质失衡: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谷氨酸、γ - 氨基丁酸等在抽动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多巴胺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若其功能亢进,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引发抽动症状。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异常释放或受体功能改变,可能影响神经元之间的正常信号传递,进而导致抽动症的发生。γ - 氨基丁酸作为抑制性神经递质,若其功能不足,无法有效抑制神经元的过度兴奋,也可能促使抽动症状出现。
2. 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通过影像学研究发现,抽动症患儿在大脑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一些差异。例如,部分患儿的基底节、额叶、边缘系统等脑区可能出现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基底节在运动控制和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不自主运动的发生,进而表现为抽动症状。额叶与注意力、行为控制等功能密切相关,额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伴随症状。
(三)心理因素
心理压力是诱发抽动症的重要因素之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面临过多的学习压力、家庭矛盾、校园欺凌等,可能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负面情绪长期积累,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导致抽动症的发生或加重已有症状。例如,一些孩子在考试期间、家庭氛围紧张时,抽动症状会明显加剧。
(四)环境因素
1. 感染因素:某些感染可能与抽动症的发生有关。例如,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导致抽动症的发生。这种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可能会攻击神经系统中的某些成分,干扰神经信号的正常传递,从而引发抽动症状。
2. 其他环境因素:孕期母亲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接触有害物质等,可能增加胎儿患抽动症的风险。孩子出生后,长期暴露于环境污染、噪音环境中,或者过早过多地接触电子产品等,都可能对神经系统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进而诱发抽动症。
抽动症的症状表现多样,成因复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了解抽动症的症状表现与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上一篇:频繁甩胳膊,是孩子调皮还是抽动症? 下一篇:孩子的怪异抽动!可能是抽动症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