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怪异抽动!可能是抽动症的症状
发布时间:2025-08-27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一位妈妈在后台留言:“我家孩子近来总是不自觉地眨眼睛,一开始以为是眼睛累了,滴了眼药水也不见好。后来又开始耸肩膀、清嗓子,老师反映上课时注意力也不集中。我批评过几次,孩子反而更严重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位妈妈的困惑,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突然出现的“怪异动作”——频繁眨眼、皱眉、耸鼻、甩头,甚至发出怪声、骂人,常常被误以为是“坏习惯”“多动症”或“调皮捣蛋”。但这些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需要被正视的问题:抽动症。
一、什么是抽动症?不止是“调皮”那么简单
抽动症,全称为“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突发、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或伴有爆发性发声和秽语。
简单来说,孩子的这些“怪动作”不是故意的,而是大脑神经信号传递过程中出现了“小混乱”。就像电路偶尔短路,导致身体某些部位突然“失控”。这种“失控”会随着情绪紧张、疲劳、感染等因素加重,在专注或放松时可能减轻。
抽动症通常在4-6岁发病,10-12岁进入高峰期,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约3-5倍)。如果家长误以为是“坏习惯”而粗暴制止,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让抽动症状更难缓解。
二、警惕!这些可能是抽动症的典型症状
抽动症的症状复杂多样,主要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大类。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1. 运动性抽动:从“小动作”到“大动作”
简单运动性抽动:通常从面部开始,比如频繁眨眼、皱眉、耸鼻、咧嘴、摇头、耸肩等。这些动作看似轻微,但会重复出现,且孩子无法自我控制。比如有的孩子一分钟眨眼几十次,上课时眼睛总“跳”,严重影响视力。
复杂运动性抽动:如果症状进展,可能出现更大幅度的动作,如甩手、踢腿、蹦跳、触摸他人或物体,甚至做出模仿动作(如模仿他人的手势)或仪式性行为(如走路必须踩砖缝)。这些动作往往更引人注目,容易被误认为“调皮”。
2. 发声性抽动:从“清嗓子”到“秽语”
简单发声性抽动:常见的是清嗓子、干咳、吸鼻子、发出“嗯”“啊”等单音,或动物叫声(如犬吠声)。这些声音常被误以为是“咽炎”“鼻炎”,但耳鼻喉科检查却无异常。
复杂发声性抽动:少数孩子会出现重复词语、秽语(说脏话)、模仿语言(重复别人的话)或强迫性语言(比如突然说出与场景无关的词语)。需要提醒的是,“秽语”在抽动症中占比不足10%,家长不必过度恐慌,但若出现需及时就医。
3. 伴随症状:抽动症常“结伴而行”
除了抽动本身,很多孩子还会伴有其他问题,比如: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表现为上课走神、小动作多、作业拖拉;
强迫症(OCD):反复想一件事(如“手脏了必须洗”),或重复做某个动作(如反复检查书包);
情绪问题:因抽动被同学嘲笑、被家长批评,出现自卑、焦虑、易怒,甚至拒绝上学。
这些伴随症状往往比抽动本身更影响孩子的生活,需要同步干预。
三、别误解!这些“坑”家长千万别踩
面对孩子的抽动症状,很多家长容易陷入认知误区,反而加重孩子病情:
误区一:“这是坏习惯,打骂几次就能改”
抽动症是神经发育问题,不是“故意为之”。打骂、批评会让孩子更紧张,导致抽动加重。就像你越想控制打嗝,反而嗝得越厉害——孩子的抽动也是同理,越压抑,越失控。
误区二:“抽动症长大自己会好,不用管”
确实,有部分孩子(约10%-20%)进入青春期后症状会减轻甚至消失。但约30%的孩子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且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因伴随的注意力问题、情绪障碍影响学习、社交,甚至形成自卑性格。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不能“等长大”。
误区三:“孩子抽动就是缺钙、微量元素,补补就好”
目前没有科学依据表明抽动症与缺钙、缺锌等直接相关。盲目给孩子补充营养素,不仅可能延误治疗,还可能因过量补充带来其他健康风险。
四、孩子出现抽动,家长该怎么做?
如果发现孩子有疑似抽动症的症状,家长不必恐慌,但一定要科学应对:
第一步: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带孩子到儿童神经内科、发育行为儿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问诊(症状特点、持续时间、诱因)、体格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如癫痫、小舞蹈症)和评估量表(如耶鲁全球抽动严重程度量表)明确诊断。
需要强调的是,短暂性抽动障碍(症状持续不到1年)可能随时间缓解,但慢性抽动障碍(症状持续1年以上)或妥瑞氏症(同时有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则需要规范治疗。
第二步:科学治疗,不盲目“试偏方”
抽动症的治疗强调“个体化”,轻度症状可能以行为干预为主,中重度则需药物联合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推荐“习惯逆转训练”(HRT),通过让孩子识别抽动前的“先兆冲动”(如眨眼前眼睛发痒),用对抗性动作(如轻轻闭眼)替代抽动,逐渐减少不自主动作。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严重影响生活的孩子,医生可能会开具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硫必利、阿立哌唑)等药物,需严格遵医嘱服用,定期复查。
心理支持:帮助孩子和家长正确认识抽动症,减少焦虑;学校方面,可与老师沟通,避免同学嘲笑,给孩子营造包容的环境。
第三步:家庭护理,比“治疗”更重要
家长的科学护理,是孩子康复的关键:
减少压力:避免过度关注孩子的抽动(如总说“别眨眼了”),不要因抽动批评孩子;多鼓励孩子,帮其建立自信。
规律生活:保证充足睡眠(小学生每天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避免熬夜;减少电子产品使用(屏幕蓝光可能加重抽动);避免剧烈运动、过度疲劳。
饮食调整:少喝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可乐、浓茶),少吃辛辣刺激、高糖食物(如辣椒、巧克力),这些可能诱发抽动。
记录“抽动日记”:观察孩子抽动的时间、频率、诱因(如考试前后、感冒后),就医时提供给医生,帮助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
孩子的“怪异抽动”,从来不是“调皮”或“坏习惯”,而是身体发出的“求助信号”。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多一份耐心、少一份焦虑,用科学的态度面对问题,用温暖的陪伴守护孩子。
记住:抽动症不可怕,可怕的是误解和忽视。及时就医、规范干预、家庭支持,大多数孩子都能有效控制症状,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生活。愿每一个“抽动”的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健康成长。
上一篇:全面解析抽动症:症状表现与成因 下一篇:小孩子得抽动症,能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