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这些表现家长需要警惕

发布时间:2025-08-29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当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子时,很多家长会以为是坏习惯或过敏。但如果这些动作持续出现并逐渐多样化,可能是儿童抽动症的信号。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不自主、突发、重复、无节律的运动或发声抽动。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儿童抽动症患病率约为2%-6%,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早期识别抽动症表现,对于及时干预、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将系统介绍抽动症的常见表现,帮助家长科学认知这一疾病。
 
    一、运动性抽动:从面部到全身的不自主动作
 
    运动性抽动是抽动症核心的症状表现,通常从头面部开始,逐渐向下发展。简单运动性抽动表现为突然、快速、无目的的肌肉收缩,如频繁眨眼、挑眉、皱鼻、咧嘴、耸肩、摇头等。这些动作初期可能被家长误认为"习惯性动作",但特点是无法通过意志控制完全停止,在紧张兴奋时加重,专注时减轻。
 
    随着病情进展,部分孩子会出现复杂运动性抽动,表现为多组肌肉协同的抽动,如蹦跳、踢腿、触摸自己或他人、做出猥亵动作等。这类抽动动作更具目的性,但实质仍是不自主的,常因异常动作遭受同伴误解或排斥,导致孩子出现社交回避行为。
 
    二、发声性抽动:从简单声音到复杂语言
 
    发声性抽动是抽动症的另一主要表现,可单独出现或与运动性抽动伴随。简单发声性抽动表现为突发性的无意义声音,如清嗓子、咳嗽、吸鼻、犬吠样叫声、尖叫等。这类症状常被误诊为慢性咽炎、鼻炎或呼吸道感染,导致抗生素滥用却不见好转。
 
    复杂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突然爆发出有意义的单词、短语或秽语,如重复他人语言(模仿言语)、重复自己语言(强迫言语)、说污言秽语(秽语症)。需要强调的是,秽语症仅见于约10%-30%的抽动症患儿,并非诊断必备条件。发声性抽动在课堂等安静环境中尤为突出,常被老师误认为故意捣乱,影响患儿学习环境。
 
    三、感觉性抽动:容易被忽视的内在不适
 
    很多抽动症患儿在出现运动或发声抽动前,会经历难以描述的不适感,称为"感觉性抽动"或"先兆冲动"。这种感受类似瘙痒感、麻刺感、压迫感或"必须做某个动作"的冲动,只有通过完成抽动动作才能暂时缓解。常见部位包括眼睛(需眨眼才舒服)、咽喉(需清嗓子才通畅)、肩颈(需耸肩才轻松)等。
 
    年幼儿童可能难以准确表达这种不适,仅表现为烦躁不安或情绪波动。家长若发现孩子总是揉眼睛、揉鼻子、扭动身体,并伴有明显的情绪反应,需警惕感觉性抽动的可能。这种感觉性症状是抽动症区别于普通习惯动作的重要特征,也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关键指标。
 
    四、共患病与心理行为问题
 
    抽动症常共患其他神经发育障碍或精神心理问题,进一步增加识别和干预难度。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常见的共患病,约50%-60%的抽动症患儿同时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症状,表现为学习困难、纪律问题。
 
    强迫障碍(OCD)也是常见共患病,患儿可能出现反复思考(强迫思维)或重复行为(强迫动作),如反复洗手、检查门窗、对齐物品等。此外,约30%-40%的患儿存在情绪障碍,表现为焦虑、抑郁、易怒、睡眠障碍等。这些共患病往往比抽动症状本身更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需进行综合评估和治疗。
 
    五、疾病发展与病程特点
 
    抽动症症状通常具有波动性和演变性。多数患儿起病于4-6岁,10-12岁达到症状高峰。病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4-6岁)以简单运动性抽动为主,症状较局限;中期(7-9岁)抽动部位增多,可出现发声性抽动;后期(10-12岁)症状多样化,部分患儿可出现复杂抽动或秽语。
 
    值得注意的是,约60%-80%的患儿在青春期后症状明显改善,但仍有10%-20%的患儿症状持续至成年。症状的波动性与情绪压力、睡眠不足、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家长需关注这些诱发因素,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
 
    抽动症的表现复杂多样,从轻微的面部抽动到影响生活的复杂症状,都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异常动作时,既要避免过度紧张将其误认为"坏毛病"严厉指责,也不能掉以轻心延误干预时机。当发现孩子出现反复、不自主的运动或发声抽动,持续超过1个月,或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情绪问题时,建议及时到儿童神经科、发育行为儿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通过科学的评估和干预,多数抽动症患儿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健康成长。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坐落在广州荔枝湾区,是一家集预防保健、临床诊疗、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现代化特色儿童专科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