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抽动症孩子,这几件事不要做
发布时间:2025-10-15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当孩子被诊断为抽动症,或是出现频繁眨眼、耸肩、清嗓子等行为时,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焦虑、困惑,甚至不知所措。出于爱和关心,家长可能会尝试用各种方法去“纠正”孩子的行为,但有时,这些善意的举动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让抽动症状更加频繁。理解抽动症的本质,调整家庭应对策略,是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一时期的关键。本文将重点指出,在面对抽动症孩子时,家长应极力避免的几件事,旨在为家庭提供一个科学的应对指南。
不要过度关注和频繁提醒
抽动是不自主的,非孩子所愿
首先要明确,抽动是一种不自主的、快速、重复的肌肉运动或发声,孩子自身往往难以控制。它不是坏习惯,更不是故意调皮捣蛋。当家长反复提醒“别眨眼了”、“不要耸肩”,实际上是在强调孩子的“异常”行为。
频繁提醒会强化负面心理
这种不断的提醒会让孩子更加意识到自己的抽动,从而产生紧张、焦虑和自卑感。而情绪压力恰恰是诱发和加重抽动的重要因素。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被责备而想方设法抑制抽动,这种抑制需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一旦放松,抽动可能会以更猛烈的方式反弹。因此,家长需要做的不是盯着孩子的抽动,而是学会“视而不见”,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优点和正常行为上。
不要批评、指责或惩罚
抽动不是意志力薄弱
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是“管不住自己”,采取批评甚至惩罚的方式,希望孩子能“长记性”。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抽动症的根源在于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与孩子的品德或意志力无关。惩罚不仅无法阻止抽动,还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从而可能导致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营造无条件接纳的家庭氛围
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安全、接纳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无论你有没有抽动,我们都爱你。这种无条件的接纳是孩子建立自信、应对外界压力的坚实后盾。当抽动发生时,家长可以平静地继续手头的事情,或者温和地转移话题,让孩子感觉到抽动并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
不要盲目寻求“特效药”或偏方
科学认识治疗过程
面对孩子的抽动,家长心急如焚,很容易被一些宣称能“根治”、“快速见效”的药物或偏方所吸引。然而,抽动症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它可能包括行为干预、心理疏导、家庭支持,在必要时才会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
警惕不规范治疗的潜在风险
盲目使用未经科学验证的偏方,不仅可能无效,还可能带来未知的副作用,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同样,自行用药或滥用药物也是危险的。家长应该做的是,带孩子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系统评估,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共同选择适合孩子的干预路径。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或过度保护
避免标签化的语言
不要在孩子或他人面前频繁提及“他有抽动症”、“他是个生病的孩子”。标签会固化孩子的自我认知,让他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从而限制其潜能的发展。在与老师、亲友沟通时,应以客观事实描述孩子的状况,并寻求理解与支持,而不是简单地贴上一个标签。
平衡保护与独立
过度保护是另一个极端。有些家长因为心疼孩子,会替孩子包办一切,不让他参与正常的社交活动,甚至向学校请假。这会剥夺孩子学习社交技能、锻炼应对能力的机会。正确的做法是,在理解孩子困难的基础上,鼓励他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教他如何应对他人的好奇目光,培养他的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关注儿童神经发育健康,为抽动症等发育行为问题的儿童提供专业的评估与干预指导。医院强调家庭在儿童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设有相关的家长支持与沟通服务。在干预模式上,医院注重结合行为指导与心理支持,旨在帮助儿童改善症状的同时,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院内环境设计充分考虑儿童心理特点,力求营造一个轻松、友好的就诊氛围,让儿童在接受服务时能感到舒适与安心。
上一篇: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子?警惕儿童抽动症 下一篇:如何帮助抽动症孩子建立健康的社交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