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清嗓子,眨眼,耸肩,控制不住,可能是抽动症的信号!
发布时间:2025-11-11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咳咳咳……”,您的孩子是不是总无缘无故地清嗓子,仿佛喉咙里有东西却咳不出来?还是频繁地眨眼睛,或者不自觉地耸耸肩膀?当您提醒他时,他可能能暂时停下,但过不了多久,这些小动作又会悄悄出现。您可能会觉得这是孩子养成的坏习惯,是故意的,甚至因此责备他。但如果这些行为反复发生,孩子自己也表示“控制不住”,那么,请务必提高警惕,这可能不是简单的坏习惯,而是一种名为“抽动症”的神经发育障碍发出的信号。
不只是“坏习惯”:认识抽动症
许多家长对抽动症感到陌生,甚至存在误解。抽动症并非孩子调皮捣蛋或意志力薄弱的表现,它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特征是出现不自主、突然、快速、重复性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性抽动。
将抽动症简单归咎于“坏习惯”是错误的。这些动作是孩子无法用主观意志控制的。当孩子努力想抑制住抽动时,内心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紧张感,反而可能导致抽动在之后变得更频繁或更强烈。因此,理解这是疾病的表现,而非孩子的过错,是帮助孩子的第一步。
抽动的两种主要表现
抽动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
运动性抽动是指身体肌肉的抽动。简单的运动性抽动可能包括:眨眼、耸鼻、歪嘴、耸肩、甩头、点头等。复杂的运动性抽动则可能表现为:蹦跳、触摸自己或他人、做出模仿性的动作(模仿他人)或仪式性的动作。
发声性抽动是指发声器官的抽动。简单的发声性抽动常见有:清嗓子、咳嗽、吸鼻子、发出“咕咕”声或动物叫声。复杂的发声性抽动则可能表现为:重复说一个词语或短语,甚至不自主地说出不恰当的词语(秽语症,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
孩子的抽动症状可能会波动,有时轻,有时重,也可能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压力、紧张、疲劳或兴奋都可能成为诱发或加重抽动的因素。
为什么我的孩子会得抽动症?
抽动症的成因复杂,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导致。
首先,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发现,抽动症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抽动症或其他相关神经精神疾病(如强迫症)的病史,孩子患病的风险会相对较高。
其次,神经生物学因素是核心。抽动症被认为与大脑中某些神经递质(如多巴胺)的功能失衡有关,特别是基底节等脑区的功能异常,导致了运动和声音控制的失调。
此外,心理与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如家庭矛盾、学业压力、校园霸凌等,都可能成为抽动症发生或加重的“催化剂”。但需要明确的是,这些因素是诱因,而非根本病因。
家长可以做什么?家庭支持是关键
当发现孩子可能有抽动症的迹象时,家长的态度和行为至关重要。正确的家庭支持能够有效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对改善症状有积极作用。
1. 理解与接纳,而非指责
请告诉孩子,也告诉自己,这不是他的错。不要因为抽动而批评、惩罚或嘲笑孩子。您的接纳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能帮助他减少因抽动而产生的焦虑和自卑。
2. 创造轻松的家庭氛围
尽量减少家庭中的紧张和冲突。帮助孩子合理安排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鼓励孩子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游泳、跑步等,有助于释放压力。
3. 巧妙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正在抽动时,不要反复提醒“别动了!”,这会强化他的意识,反而加重抽动。可以尝试用温和的方式转移他的注意力,比如邀请他一起看个有趣的视频,或者递给他一个需要动手的小玩具。
4. 积极沟通,倾听心声
多与孩子交流,了解他在学校或生活中是否遇到了困难。成为他可以信赖的倾诉对象,帮助他疏解内心的压力和负面情绪。
何时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虽然轻微的抽动症可能随年龄增长而缓解,但如果孩子的抽动症状频繁出现,已经影响到他的学习、社交或自尊心,或者抽动行为导致身体疼痛或受伤,那么,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是明智的选择。
专业的儿科医生或儿童神经发育行为科医生能够通过详细的评估和检查,明确诊断,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提供包括行为干预、心理疏导在内的综合性管理方案,帮助孩子更好地控制症状,健康快乐地成长。记住,您和孩子不是在独自面对,科学的认知和专业的支持是克服困难的坚实后盾。
上一篇: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别忽视,或是抽动症的表现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