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别忽视,或是抽动症的表现

发布时间:2025-11-11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孩子总爱眨眼睛,以为是看电视多了,控制看电视的时间也没用”“频繁清嗓,检查喉咙却没炎症”—— 不少家长都有过这样的困惑。当孩子出现反复眨眼、清嗓、吸鼻子等异常动作时,很多人会误以为是坏习惯或眼部、咽喉问题,往往简单批评纠正,却忽略了背后可能隐藏的健康隐患:儿童抽动症。这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若早发现、早干预,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小;但若延误诊治,可能伴随孩子进入青春期,影响学习和社交。今天就来聊聊儿童抽动症的那些事,帮家长读懂孩子的 “异常信号”。
 
  这些 “小动作”,可能不是坏习惯
 
  儿童抽动症的核心表现是不自主、反复、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 / 或发声抽动。家长容易察觉的常见症状包括: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耸肩等运动抽动;清嗓、咳嗽、哼声、尖叫等发声抽动。这些动作并非孩子故意为之,通常在紧张、焦虑、疲劳或专注时加重,入睡后会消失。需要注意的是,抽动症症状可能时轻时重,不同阶段表现不同,比如先出现眨眼,后续可能新增清嗓、歪头,容易让家长误以为是 “新的坏习惯”。
 
  抽动症的诱因,不止 “心理问题”
 
  很多人认为抽动症是孩子 “心理压力大” 或 “叛逆” 导致的,其实不然。目前医学研究表明,抽动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如大脑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失衡)、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遗传因素是重要诱因,家族中有抽动症或多动症病史的孩子,患病风险更高;此外,感染(如链球菌感染)、过敏、睡眠不足、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精神压力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家长无需过度自责 “没照顾好”,也不要给孩子贴 “娇气”“不听话” 的标签,及时排查才是关键。
 
  家长易踩的误区,别耽误孩子干预
 
  面对孩子的异常动作,不少家长容易走入误区:一是 “强行纠正”,频繁批评、制止孩子,反而让孩子更紧张,抽动症状加重;二是 “盲目就医”,只关注眼部、咽喉等局部问题,忽视了神经发育层面的排查,导致误诊漏诊;三是 “过度焦虑”,担心孩子 “一辈子好不了”,过度干预或四处求医,给孩子和家庭带来额外压力。其实,抽动症并非 “不治之症”,多数孩子的症状在青春期后会逐渐缓解,早期科学干预能有效减少对生活的影响。
 
  正确应对:家长该做什么?
 
  首先,及时就医排查。若孩子的异常动作持续超过 1-2 周,频繁出现且影响日常活动,建议前往儿童保健科、儿科神经科就诊,通过专业评估明确诊断,排除眼部疾病、咽喉炎症、过敏等其他问题。其次,避免过度关注。家长不要反复提醒或批评孩子的抽动动作,以免强化行为,可尝试转移注意力,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减少症状发作。再者,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饮食上减少辛辣刺激、含咖啡因的食物,部分孩子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可适当排查。,给予心理支持。多鼓励孩子,帮助其建立自信心,避免因抽动被同伴嘲笑而产生自卑心理,必要时可寻求心理疏导。
 
  儿童抽动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的忽视和误判。当孩子出现频繁眨眼、清嗓等异常时,多一份耐心观察,少一份指责批评,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才能让孩子在成长路上少走弯路。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健康快乐成长。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坐落在广州荔枝湾区,是一家集预防保健、临床诊疗、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现代化特色儿童专科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