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挤眉弄眼,发出怪声?可能得了抽动症
发布时间:2025-11-11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孩子总挤眉弄眼,是不是故意搞怪?”“时不时发出‘嗯嗯’‘咳咳’的怪声,提醒了也改不掉”—— 不少家长面对孩子这些异常表现时,常会误以为是 “调皮捣蛋” 或 “坏习惯”,要么严厉批评制止,要么等着孩子 “自己长大会好”。但事实上,若这些动作和声音反复出现、难以控制,很可能是儿童抽动症的信号。作为儿童常见的神经发育问题,抽动症若能早识别、早干预,大多不会影响孩子成长;可一旦被忽视,症状可能加重,甚至影响学习和社交。今天就带家长们读懂抽动症的典型表现,避开应对误区。
挤眉弄眼、发怪声,可能是抽动症的 “信号”
儿童抽动症的主要特征是不自主、反复出现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其中,家长容易观察到的 “小动作” 包括:挤眉毛、眨眼睛、皱鼻子、咧嘴、摇头、耸肩、扭脖子、甩手等运动抽动;而 “怪声” 则属于发声抽动,常见的有清嗓子、咳嗽声、哼唧声、吸鼻子声,甚至偶尔出现无意义的喊叫或重复他人说话的片段。这些行为并非孩子 “故意为之”,通常在情绪紧张、兴奋、疲劳或专注做事时更明显,入睡后会完全消失,且症状可能会 “变”—— 比如先出现挤眉弄眼,过段时间又新增了清嗓或摇头,容易让家长误以为是 “新的坏习惯”。
正确应对:家长做好这 3 件事
首先,及时就医确诊。若孩子的抽动症状持续超过 2 周,影响了上课、吃饭、和小朋友玩耍,建议带孩子去儿童保健科或儿科神经科就诊,通过专业评估(如行为观察、量表测评)明确诊断,排除其他身体疾病,避免误诊漏诊。其次,给孩子 “轻松的环境”:减少对抽动行为的关注和批评,像平常一样和孩子互动、玩耍,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一起读绘本、做手工、户外运动),让孩子在放松的状态下,减少抽动发作频率;同时,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孩子过度疲劳或兴奋。,做好心理支持。若孩子因抽动被同伴嘲笑,产生自卑、抵触上学等情绪,家长要多鼓励、安慰,告诉孩子 “这不是你的错,我们一起面对”,必要时可寻求儿童心理医生的帮助,帮孩子建立自信心。
抽动症并不可怕,多数孩子在青春期后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关键在于家长能否早发现、科学应对,不指责、不焦虑,用耐心和正确的方法,帮孩子平稳度过这个阶段。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理解和支持中,健康快乐成长。
上一篇:抽动症的早期信号,别忽视! 下一篇: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别忽视,或是抽动症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