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孩子总被说 “故意捣乱”?
发布时间:2025-07-17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这孩子就是故意的!说了一百遍上课别走神,他偏不听!”“明明提醒过要排队,他非要往前挤,就是故意捣乱!” 面对多动症孩子的一些行为,家长常常又气又急,觉得孩子是在故意挑战自己的底线。
但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这些行为并非 “故意”,而是多动症导致的神经发育特点在作祟。只有真正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家长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
这些 “不听话” 的行为,可能是多动症的信号
多动症孩子的很多行为,从表面看像是 “故意调皮”,但背后都有其生理和心理原因:
“总是打断别人说话”:不是孩子没礼貌,而是他们的冲动控制能力较弱。当脑海中闪过一个想法时,他们很难像普通孩子那样先忍住,等别人说完再表达,而是会立刻脱口而出。
“玩具扔得满地都是,从不收拾”:这可能与注意力缺陷有关。他们很难将注意力从 “玩玩具” 转移到 “收拾玩具” 上,也难以规划整理的步骤,往往玩着玩着就忘了收拾这回事。
“写作业错漏百出,不是算错就是抄错”:并非孩子不认真,而是他们的持续注意力和精细动作控制能力较弱。写作业时,他们可能很难长时间保持专注,导致频繁出错,甚至漏看题目要求。
“和小朋友玩不到一起,总发生冲突”:多动冲动的孩子容易在游戏中过度兴奋,比如抢玩具、不遵守规则,并非有意欺负同伴,而是他们难以理解社交边界,也无法及时控制自己的行为。
家长的 “误解”,可能会加重孩子的问题
当家长把孩子的行为归为 “故意捣乱” 时,往往会采取批评、指责甚至惩罚的方式,这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孩子变得自卑:长期被批评 “故意不听话”,孩子会觉得自己 “不好”“不受欢迎”,逐渐失去自信,甚至破罐子破摔。
亲子关系紧张:孩子感受到家长的不理解和负面情绪,可能会产生抵触心理,不愿和家长沟通,甚至故意和家长对着干。
症状加重:焦虑、紧张的情绪会进一步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让多动、冲动的症状更加明显。
理解之后,这样引导更有效
面对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家长需要调整心态,用理解和耐心代替指责,试试这些方法:
1. 提前 “打预防针”,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多动症孩子对抽象的规则理解起来有难度,家长可以提前明确具体要求。比如出门前告诉孩子:“等电梯时要站在黄线后面,不能蹦跳,这样才安全。” 到了电梯里,再轻轻提醒一句,帮孩子记住规则。
2. 拆解任务,降低难度
对于需要持续注意力的事情,比如收拾房间,家长可以把任务拆分成小步骤:“先把积木放进红色盒子,再把绘本放回书架上。” 每完成一步就给予鼓励,让孩子在成就感中逐步提升能力。
3. 用 “正向语言” 代替批评
当孩子打断别人说话时,不说 “你怎么这么没礼貌”,而是说 “等妈妈说完这句话,你再告诉妈妈好吗?” 用具体的引导代替否定,孩子更容易接受和执行。
4. 给孩子 “释放精力” 的时间和空间
每天安排固定的户外活动时间,比如放学后玩半小时滑板、跑 10 分钟步,让孩子的精力得到合理释放,减少因精力过剩而出现的多动行为。
5. 及时肯定进步,强化好行为
当孩子有微小的进步时,比如主动收拾了一个玩具、耐心听完了别人说话,家长要立刻给予具体的表扬:“你今天主动把积木收起来了,做得真好!” 正向激励能让孩子更愿意尝试改变。
多动症孩子就像一辆 “刹车系统” 还没发育完善的小车,他们不是故意要 “闯祸”,只是暂时还没学会如何控制自己。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不是指责 “为什么不刹车”,而是帮孩子慢慢 “调试刹车”,陪他们一起成长。
如果您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具体的困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我们会和您一起探讨解决办法。
上一篇:多动症如何一步步导致孩子学业受挫? 下一篇:多动症孩子总爱发脾气?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