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不认真,可能是阅读障碍

发布时间:2025-07-24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这篇课文都教了三遍,孩子还是读得磕磕绊绊”“看绘本时总是跳行漏字,问他讲了什么也说不清楚”…… 面对孩子的这些表现,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 “不认真”“态度有问题”,甚至忍不住批评指责。但事实上,孩子阅读困难未必是主观上不努力,很可能是遭遇了阅读障碍。这种常见的学习障碍若被忽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信心与成长节奏,家长需要学会分辨其表现,给予正确的支持。
 
  一、阅读障碍的典型表现
 
  阅读障碍并非简单的 “认字少”,而是涉及文字识别、理解、流畅度等多个环节的困难,具体表现为:
 
  文字识别混乱:孩子在看文字时,可能出现 “视而不见” 或 “看错认错” 的情况。比如把 “b” 认成 “d”,“上” 看成 “下”,甚至将 “昨天” 读成 “天昨”。即使是学过多次的生字,也会反复出错,并非记忆不牢,而是大脑对文字的视觉加工出现偏差。
 
  阅读流畅度差:正常孩子能连贯地朗读短句,而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常常卡顿、断句混乱。他们可能一字一顿地读,像 “挤牙膏” 一样费力,遇到稍长的句子就卡壳,甚至需要用手指逐字指着才能勉强读下去,读完后也难以复述内容。
 
  理解能力薄弱:能读出文字,却不明白含义,是阅读障碍的核心问题之一。比如读完一篇简单的小故事,孩子说不清主角是谁、发生了什么事;做阅读理解题时,即使能找到原文句子,也无法提炼出关键信息,更谈不上分析和推理。
 
  阅读兴趣低下:由于阅读过程充满挫败感,孩子会逐渐排斥阅读。看到书本就表现出烦躁、逃避的态度,宁愿做数学题或玩游戏,也不愿拿起绘本或课文,长期下来会导致阅读量不足,进一步拉大与同龄人的差距。
 
  二、别混淆:阅读障碍≠不认真
 
  很多家长容易将阅读障碍与 “不认真” 混为一谈,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可从三个角度分辨:
 
  是否能 “有意识改正”:如果孩子是因不认真导致读错,提醒后能立刻注意并纠正,比如指出 “你把‘太阳’读成‘太日’了”,孩子会马上改过来;而阅读障碍的孩子,即使被提醒,也可能反复犯同样的错误,因为他们的大脑难以准确识别文字差异。
 
  是否 “普遍存在”:不认真的表现往往是间歇性的,比如孩子心情好时能认真读,分心时就出错;而阅读障碍的困难是持续性的,无论在课堂、家里,无论读课文还是漫画,都会出现类似问题,不受情绪或场景的明显影响。
 
  是否伴随 “非主观努力”:不认真的孩子在阅读时可能东张西望、摆弄文具,显得漫不经心;而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可能明明很专注 —— 眉头紧锁、手指紧点文字,却依然读不好,甚至越努力越焦虑,这正是他们无法自主控制的表现。
 
  三、发现问题后,家长可以做什么
 
  当怀疑孩子有阅读障碍时,指责和强迫只会加剧问题,科学的应对方式应包括:
 
  避免负面标签:不要说 “你怎么这么笨”“连这点字都记不住” 等话,这些评价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改用鼓励性语言,比如 “妈妈看到你很努力在读了,我们慢慢练”,让孩子知道 “读不好不是我的错”,减少心理负担。
 
  从兴趣入手降低难度:选择孩子感兴趣的内容,比如漫画、科普绘本、短篇故事等,从短句、大图少字的读物开始,逐步建立阅读信心。阅读时多互动,比如问 “这只小熊在做什么呀”,引导孩子关注内容而非单纯 “认字”。
 
  借助多感官辅助:对于文字识别困难的孩子,可结合听觉、触觉辅助学习。比如边读边用手描字,或听着音频跟读,通过 “听 + 说 + 动” 的结合,帮助大脑更好地加工文字信息。也可以玩一些文字游戏,比如拼图识字、词语接龙,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升对文字的敏感度。
 
  寻求专业支持:如果孩子的阅读困难持续超过半年,且明显影响学习和生活,应带其到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医生或专业康复师会通过标准化测试,判断是否为阅读障碍,并制定针对性的训练方案,比如视觉追踪训练、阅读理解策略指导等,帮助孩子逐步改善能力。
 
  每个孩子的学习节奏不同,当阅读成为孩子的 “绊脚石” 时,家长的理解与科学干预远比指责更重要。阅读障碍并非 “不治之症”,早期发现并给予恰当的支持,孩子完全可以逐步克服困难,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坐落在广州荔枝湾区,是一家集预防保健、临床诊疗、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现代化特色儿童专科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