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坐不住、学习易分心?警惕多动症信号!
发布时间:2025-07-28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孩子上课总爱东张西望,老师讲课不到 10 分钟就开始摆弄文具”“写作业磨磨蹭蹭,一道题要反复提醒才能做完”“在家就像上了发条,沙发上跳来跳去,说过的规则转头就忘”…… 面对这些情况,很多家长觉得是孩子 “调皮不听话”“专注力差”,但实际上,这可能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发出的信号。作为儿童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多动症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社交发展,家长需学会分辨正常活泼与病理状态的区别。
如何区分 “调皮” 与多动症?
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奇心强,这些都是正常的成长特征。但多动症患儿的 “好动” 和 “分心” 存在明显的异常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核心症状上,且这些症状会持续 6 个月以上,并在家庭、学校等多个场景中表现明显。
注意力缺陷是核心的症状之一。这类孩子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比如阅读时漏字跳行,做游戏时无法遵守规则,听他人讲话时经常走神,做事缺乏条理性,容易丢三落四 —— 作业本、文具、玩具经常找不到,即使是感兴趣的事情也难以持久专注。
多动冲动则表现为无法安静坐着,在课堂上会擅自离开座位,在需要保持安静的场合(如电影院、图书馆)跑来跑去;说话毫无顾忌,经常打断别人的对话,抢答问题;做事情缺乏耐心,排队时总想插队,遇到挫折容易情绪爆发,难以等待或遵守指令。
需要注意的是,多动症有不同类型:有的孩子以注意力缺陷为主,看似安静却总是走神;有的以多动冲动为主,一刻也停不下来;还有的两者兼具。如果孩子只是在家活泼,在幼儿园或学校能遵守纪律,通常不属于多动症。
多动症的成因,并非 “家长管教不严”
很多人认为多动症是 “家长溺爱”“管教不当” 导致的,这种观点存在明显误区。多动症的成因复杂,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多动症患者,孩子患病的概率会显著升高,遗传度可达 70%-80%。这意味着多动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并非单纯的 “行为问题”。
神经生物学因素也不可忽视。通过脑影像学研究发现,多动症患儿的前额叶皮层(负责注意力调控、冲动控制的区域)发育相对滞后,大脑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和传递存在异常,导致神经信号调控失衡。
环境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母亲孕期吸烟、饮酒、接触有害物质,孩子出生时早产、低体重,或成长过程中暴露于铅等环境毒素,长期睡眠不足、营养不良,以及家庭氛围紧张(如父母争吵、过度批评)等,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被忽视的多动症,会影响孩子一生
多动症对孩子的影响是长期且多方面的,若未及时干预,可能伴随整个成长过程:
学习困难是比较直接的后果。由于注意力无法集中,多动症孩子难以跟上课堂进度,作业拖沓、错误率高,成绩波动大,长期下来可能产生厌学情绪。他们并非 “智力不足”,而是缺乏有效的注意力管理能力,比如明明会做的题目,却因粗心看错条件而做错。
社交关系受损也很常见。这类孩子容易打断他人讲话、不遵守游戏规则、难以理解同伴的情绪,久而久之可能被孤立。进入青春期后,还可能因冲动行为与他人发生冲突,影响人际关系建立。
心理问题风险增加。多动症孩子常因 “不听话”“成绩差” 受到批评,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数据显示,约 30%-50% 的多动症患儿会伴随情绪问题,部分孩子还可能出现对立违抗行为(如故意顶撞、拒绝服从)。
成年后,未经干预的多动症患者可能面临职业发展困难(难以坚持一份工作)、婚姻问题(冲动易怒影响亲密关系)等,部分人还可能出现物质滥用(如酗酒、吸烟)等风险行为。
发现异常后,家长该如何科学应对?
当孩子出现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且明显影响生活时,家长需避免两个极端:一是过度焦虑,给孩子贴上 “坏孩子” 标签;二是盲目等待,认为 “长大自然会好”。科学的应对方式包括:
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家长应带孩子到儿童发育行为科、儿科神经科或精神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问诊(了解孩子在不同场景的表现)、行为量表评估(如 Conners 量表)、注意力测试等,结合孩子的年龄和症状持续时间,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听力视力问题、自闭症等其他疾病后,做出诊断。
采用综合干预方案
多动症的治疗需要 “药物 + 行为干预” 相结合,具体方案需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症状严重程度制定:
对于轻症患儿,可先通过行为干预改善症状。由专业人员指导的 “行为疗法” 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习惯,比如通过 “正强化”(及时奖励专注行为,如 “认真听完故事就可以玩 10 分钟积木”)鼓励积极行为;“时间管理训练”(用计时器设定任务时长,如 “先专注写 20 分钟作业,再休息 5 分钟”)提升执行力。
中重度患儿可能需要在行为干预的基础上使用药物治疗。药物能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平衡,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减少冲动,常用药物包括哌甲酯、托莫西汀等。需要强调的是,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用药的安全性已得到证实,家长无需过度担心副作用 —— 及时干预带来的收益远大于风险。
调整家庭教养方式
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多动症孩子的改善至关重要。建议采用 “积极引导” 代替 “批评指责”:制定清晰、简单的规则(如 “饭前不能吃零食”),并用具体指令代替模糊要求(不说 “你要认真点”,而是说 “这道题做完后再检查一遍”);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小步骤(如 “先把语文生字抄完,再做数学口算”),帮助孩子逐步完成;多关注孩子的进步,即使是 “今天比昨天多专注了 5 分钟”,也要及时肯定,增强其自信心。
此外,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健康的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补充富含蛋白质、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适当的运动(如跑步、游泳等能释放精力的运动),也能辅助改善症状。
家校协同,助力孩子融入校园
多动症孩子在学校的适应是家长关心的问题。建议家长主动与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争取学校支持:比如让孩子坐在离讲台较近的位置,减少外界干扰;课堂上多给予眼神提醒,帮助孩子保持专注;布置作业时采用 “少而精” 的原则,避免任务过重导致抵触。
同时,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特点,告诉他们这是一种可以通过努力改善的状况,不必因此自卑。鼓励孩子参与感兴趣的活动(如绘画、乐器),在发挥优势的过程中增强自信,转移对 “缺点” 的过度关注。
多动症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当家长发现孩子频繁出现坐不住、学习易分心等症状时,不要简单归为 “调皮”,而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通过科学的治疗、家庭的理解与学校的支持,大多数多动症孩子能够学会管理自己的行为,充分发挥潜能,拥有健康的人生。关注孩子的每一个异常信号,用耐心与智慧陪伴他们成长,是家长给孩子比较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