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不是 “淘气” 那么简单,家长要重视!
发布时间:2025-07-28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这孩子就是太淘气,管不住自己!” 当孩子在商场里跑来跑去、在课堂上东张西望、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时,很多家长习惯用 “淘气” 来解释。然而,当这种 “淘气” 表现为无法自控的冲动、持续的注意力涣散,且影响到学习和社交时,可能并非性格问题,而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的信号。遗憾的是,多数家长对多动症缺乏认知,将其等同于 “调皮捣蛋”,导致孩子错过适宜的干预时机。
多动症与 “淘气”,区别在哪里?
孩子天性活泼,“淘气” 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但与多动症有着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自控能力不同是核心差异。淘气的孩子能在特定场合约束自己,比如在图书馆会压低声音,在课堂上能听从老师指令;而多动症孩子缺乏这种自控力,即使被多次提醒,也难以在需要安静的场合保持专注,甚至会因为无法遵守规则而与他人发生冲突。
注意力特点不同也很明显。淘气的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保持专注,比如看喜欢的动画片时会一动不动,玩积木时能持续几十分钟;但多动症孩子无论对什么事情,注意力都难以持久,即使是感兴趣的游戏,也可能玩几分钟就分心,做事有始无终。
行为目的不同同样关键。淘气的孩子可能故意做些 “出格” 的事吸引关注,比如故意把水杯打翻后观察家长反应,被批评后会收敛;而多动症孩子的冲动行为没有明确目的,比如突然打断别人说话、抢走同伴的玩具,并非故意挑衅,而是难以抑制瞬间的冲动,事后也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
如果孩子的 “淘气” 表现为不分场合、无法自控、持续影响生活,家长就不能再简单忽视。
被误解的多动症,背后是孩子的 “身不由己”
很多人认为多动症是 “家长没管好”“孩子故意不听话”,这种误解让不少孩子背负了不必要的指责。事实上,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根源在于大脑功能的异常:
大脑调控区域发育滞后是主要原因。通过脑影像学研究发现,多动症孩子的前额叶皮层(负责注意力管理、冲动控制的区域)成熟时间比同龄人晚 2-3 年,导致他们难以过滤无关信息、抑制本能冲动。就像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不是司机不想停,而是控制系统出了问题。
神经递质失衡也起到关键作用。大脑内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负责传递信号,多动症孩子的这些物质分泌或传递异常,导致神经信号 “通路拥堵”,表现为注意力涣散、动作过多。这就像收音机调频不准,无法清晰接收信号,并非孩子 “故意不听”。
此外,多动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小时候也有类似的 “坐不住、爱走神” 经历,孩子出现类似情况的概率会显著升高。这意味着,多动症不是 “教育问题”,而是需要科学干预的健康问题。
忽视多动症,可能影响孩子的成长
将多动症当作 “淘气” 忽视,后果需要重视。这种忽视带来的影响可能贯穿孩子的成长轨迹:
学习之路布满障碍。多动症孩子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讲,写作业时频繁分心,简单的题目也会因为粗心出错。他们不是 “不努力”,而是缺乏有效的注意力管理能力,长期成绩落后可能让孩子逐渐丧失学习信心,甚至放弃学业。研究显示,未经干预的多动症孩子,辍学率相对较高。
社交关系屡屡受挫。这类孩子容易打断别人说话、不遵守游戏规则、难以理解同伴的情绪,久而久之可能被孤立。进入青春期后,他们可能因为不被理解而变得叛逆,甚至出现对抗行为,影响亲子关系和同伴交往。
心理压力不断累积。长期被贴上 “调皮”“不听话”“笨” 的标签,多动症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和挫败感。数据显示,部分多动症儿童存在焦虑或抑郁情绪,一些孩子还会通过攻击性行为或退缩来掩饰内心的不安。
成年后,未经干预的多动症患者在职业发展、婚姻家庭等方面也可能遇到困难,比如难以坚持一份工作、冲动消费导致财务问题、亲密关系紧张等。
面对多动症,家长该做些什么?
当发现孩子可能存在多动症倾向时,家长的态度和行动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科学的应对方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放下偏见,及时就医
首先要摒弃 “孩子长大就好了” 的侥幸心理,带孩子到儿童发育行为科或儿科神经专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问诊(了解孩子在家庭、学校的表现)、行为量表评估、注意力测试等,结合症状持续时间(需超过 6 个月)和影响范围,做出专业诊断。需要注意的是,多动症的诊断没有 “仪器检测”,而是基于行为表现的综合判断,家长提供的信息越详细,诊断就越准确。
采用综合干预,而非单纯 “管教”
多动症的干预需要 “医学 + 教育 + 家庭” 的协同配合:
对于轻症孩子,可通过行为训练改善症状。比如 “正念训练” 帮助孩子学会关注当下,“习惯逆转训练” 让他们用有意识的动作替代冲动行为(如想打断别人时先举手)。家长可以借助计时器设定 “专注时段”,比如 “先专注写 20 分钟作业,再休息 5 分钟”,逐步延长专注时间。
中重度孩子可能需要药物辅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如哌甲酯、托莫西汀),能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平衡,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减少冲动。很多家长担心药物副作用,可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相关信息,规范用药通常是安全的,且及时干预能避免孩子因长期受挫而产生心理问题。
调整家庭环境,做孩子的 “支持者”
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恢复至关重要。与其指责 “你怎么又不听话”,不如换成 “我们一起试试这个方法”;与其盯着孩子的 “错误”,不如记录每天的小进步(如 “今天主动把玩具收拾好了”)并及时肯定。
家庭中应建立简单清晰的规则,比如 “饭前不看电视”“说话时要等别人说完”,并用具体指令代替模糊要求(不说 “认真点”,而是说 “这道题做完后再玩”)。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和每天 30 分钟的运动(如跳绳、骑自行车),也能帮助孩子释放过剩精力,改善注意力。
学校与家庭协同,为孩子搭建支持网
多动症孩子在学校的适应往往是家长担心的问题。建议家长主动与老师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的特点:比如允许孩子在课堂上有短暂的 “活动时间”(如悄悄站立几秒),将复杂的学习任务拆分成小步骤,用视觉提示(如贴在桌上的 “安静” 提醒卡)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同时,告诉孩子 “多动症就像近视需要戴眼镜,你的大脑需要一点帮助才能更好地工作”,引导他们接纳自己的特点,不必因此自卑。鼓励孩子参与感兴趣的活动(如绘画、体育),在擅长的领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多动症不是 “淘气” 的代名词,而是一种需要理解和干预的神经发育障碍。当家长发现孩子的 “调皮” 超出了正常范围,且持续影响生活时,请放下偏见和指责,用科学的方式帮助他们。早期干预的孩子,多数能在青春期后有明显改善,拥有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给孩子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误解,才能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一些挫折,多一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