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的原因可能和遗传有关?

发布时间:2025-07-31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儿童多动症,即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症状,多发于学龄期儿童。近年来,随着对多动症研究的深入,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很多家长发现,家族中若有类似症状的亲人,孩子患多动症的概率似乎更高。那么,儿童多动症的原因真的与遗传有关吗?答案是肯定的,遗传因素是多动症发病的重要内在基础,但其发病并非单一遗传因素所致,而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多动症发病的关键内在因素
 
  大量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遗传因素在儿童多动症的发病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家族聚集性明显
 
  多动症具有显著的家族聚集倾向。如果一个孩子患有多动症,其家庭成员中出现类似症状的概率会明显高于普通家庭。研究数据表明,若父母一方患有多动症,其子女患多动症的风险约为 25%-35%;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多动症,子女的患病概率可高达 50% 以上;而在普通人群中,多动症的发病率仅为 3%-5%。此外,多动症患儿的兄弟姐妹中,患多动症的比例也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家庭,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发病的密切关联。
 
  双生子研究的有力证据
 
  双生子研究是探索遗传因素作用的重要方法。同卵双生子的基因完全相同,而异卵双生子的基因相似度约为 50%。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中若一方患有多动症,另一方患病的概率高达 75%-90%;而异卵双生子的共病率仅为 30%-40%。这种显著的差异进一步证实了遗传因素在多动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说明基因的相似程度越高,患多动症的一致性就越强。
 
  与多动症相关的易感基因
 
  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科学家发现了一些可能与多动症发病相关的易感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大脑神经递质的合成、转运和代谢过程。
 
  多巴胺是大脑中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注意力、运动控制和情绪调节等功能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多巴胺转运体基因(DAT1)和多巴胺受体基因(如 DRD4、DRD5)的变异可能与多动症有关。例如,DAT1 基因的特定基因型可能导致多巴胺转运体功能异常,影响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的清除,进而导致神经信号传递紊乱,引发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症状。
 
  此外,去甲肾上腺素和 5 - 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相关的基因变异也可能与多动症的发病有关。这些基因的异常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导致大脑前额叶皮层、基底神经节等与认知和行为控制相关的脑区功能异常,从而增加多动症的发病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多动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单个基因的作用可能较弱,多个基因的累积效应才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
 
  遗传并非唯一因素,环境因素同样重要
 
  虽然遗传因素是多动症发病的重要原因,但并非唯一因素。环境因素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也会对多动症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发病与否及症状严重程度。
 
  孕期环境影响
 
  母亲在怀孕期间的不良环境因素可能增加孩子患多动症的风险。例如,孕期吸烟、饮酒、接触有害物质(如铅、汞等),或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可能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增加多动症的发病概率。此外,早产、低出生体重的儿童,患多动症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成长环境因素
 
  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家庭氛围紧张(如父母争吵、家庭暴力)、教养方式不当(如过度严厉或过度溺爱)、早期教育中压力过大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多动症症状。此外,儿童长期接触电子产品、睡眠不足、营养不均衡(如缺乏铁、锌等微量元素)等,也可能对神经系统发育产生负面影响,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多动症的发生。
 
  总结:遗传是重要基础,需重视综合干预
 
  儿童多动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家族聚集性、双生子研究及基因研究等都为这一结论提供了有力证据。遗传因素决定了儿童患多动症的易感性,但并非所有具有遗传易感性的儿童都会发病,环境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触发和修饰作用。
 
  对于有家族多动症史的家庭,家长应提高警惕,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若发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进行评估和诊断。在干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遗传因素的影响,还要注重改善环境因素,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采用科学的教养方式、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营养等。通过遗传与环境的综合调控,结合必要的药物治疗和行为干预,大多数多动症儿童的症状可以得到有效改善,从而健康成长。
 
  了解遗传因素在多动症发病中的作用,有助于家长和医生更科学地认识疾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坐落在广州荔枝湾区,是一家集预防保健、临床诊疗、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现代化特色儿童专科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