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坐不住、学不进?当心是多动症在 “捣乱”

发布时间:2025-07-31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上课总走神,课本画满小人儿”“作业磨磨蹭蹭,半小时能写完的题拖到深夜”“说过的话转头就忘,错题一错再错”…… 面对这些学习难题,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 “孩子不听话”“学习态度不端正”,却忽略了一种可能: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就是常说的多动症。这种看似 “调皮” 的行为背后,可能藏着孩子无法自控的生理问题。
 
  一、多动症不是 “调皮”,是神经发育的 “偏差”
 
  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核心症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这些症状会持续影响孩子的学习、社交和日常生活。
 
  与普通孩子的调皮好动不同,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缺陷具有 “持续性” 和 “广泛性”。比如,正常孩子能在感兴趣的动画片前专注 1 小时,而多动症孩子可能 5 分钟就换一个频道;课堂上,他们不仅自己无法听讲,还可能打扰同桌,甚至突然站起来走动。冲动性则表现为做事不加思考,比如抢答问题、打断别人说话,容易因小事与同学发生冲突。
 
  据统计,我国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约为 6.26%,相当于每 16 个孩子中就有 1 个可能受此困扰。但由于认知不足,很多孩子被误认为 “顽劣”,错过了比较好干预时机。
 
  二、别让误解耽误孩子:多动症的 3 大危害
 
  多动症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 “学习差”,如果长期得不到干预,可能伴随终身:
 
  学习能力持续下滑是比较直接的后果。由于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记住知识点,多动症孩子的成绩往往与同龄人差距越来越大,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研究显示,未经干预的多动症儿童,中学辍学率是普通孩子的 3 倍。
 
  社交关系受挫同样不容忽视。过度活跃和冲动行为容易让他们被同学孤立,成年后也可能因人际交往障碍影响职场发展。此外,多动症儿童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比如因频繁被批评而产生自卑、焦虑,部分孩子还会伴随对立违抗行为。
 
  更值得警惕的是,多动症与共病风险密切相关。约 30%-50% 的患儿会同时出现学习障碍、抽动症或抑郁倾向,这些问题叠加在一起,会进一步增加干预难度。
 
  三、如何区分 “调皮” 与 “多动症”?
 
  很多家长难以判断孩子是单纯调皮还是真的患病,其实可以从三个维度观察:
 
  首先看场合。调皮的孩子在严肃场合(如电影院、课堂)能被约束,而多动症孩子的行为不受环境影响,无论在家还是学校都难以安静。其次看持续时间,多动症的症状至少会持续 6 个月,且在 7 岁前就会显现;普通调皮则是阶段性的,能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改善。看功能影响,如果孩子的行为已经导致学习成绩明显落后、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被老师频繁投诉,就需要警惕多动症的可能。
 
  若发现以上情况,建议及时带孩子到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科做专业评估。医生会通过量表测评、行为观察、家长访谈等方式综合判断,避免仅凭主观印象给孩子贴标签。
 
  四、科学干预:帮孩子找回 “专注力”
 
  多动症并非 “长大就好了”,需要家庭、学校和医疗的协同干预:
 
  药物治疗是中重度患儿的重要手段。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 stimulants 类药物,能有效改善注意力,帮助孩子进入学习状态。但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擅自增减剂量。
 
  行为训练更适合轻度患儿或作为辅助手段。家长可以通过 “任务分解法” 帮孩子建立秩序感,比如把写作业拆分成 “读题 - 做题 - 检查” 三个步骤,每完成一步就给予鼓励;用计时器设定专注时长,从 10 分钟开始逐步延长,培养时间管理能力。
 
  家庭支持同样关键。家长要避免过度批评指责,多关注孩子的进步,比如 “今天你专注听完了一个故事,很棒”;创造简洁的学习环境,书桌尽量减少玩具、零食等干扰物。学校方面,可请老师给予适当包容,比如安排前排座位、多给予眼神提醒,帮助孩子融入课堂。
 
  孩子的 “坐不住” 背后,可能是他们对注意力的 “失控”。当家长放下 “故意捣乱” 的偏见,用科学的方式理解和帮助孩子,那些曾经的学习难题或许会迎刃而解。毕竟,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被接纳,而正确的干预,就是给他们一把打开专注力大门的钥匙。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坐落在广州荔枝湾区,是一家集预防保健、临床诊疗、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现代化特色儿童专科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