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ADHD)不仅仅是好动!
发布时间:2025-09-17 | 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提到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孩子坐不住、爱捣乱、特别好动”。但事实上,“好动” 只是多动症的外在表现之一,甚至部分多动症孩子并不 “多动”,而是以 “注意力缺陷”“情绪失控”“社交困难” 等更隐蔽的问题困扰着成长。这种对多动症的片面认知,往往导致家长忽视孩子的真实困境 —— 比如将 “注意力不集中” 误认为 “学习不认真”,将 “情绪暴躁” 归咎于 “脾气差”,延误干预时机,影响孩子的学习、社交乃至长远发展。本文将深入剖析多动症的核心特征,打破 “仅好动” 的认知误区,帮助家长更全面、科学地认识这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
一、打破误区:多动症的核心是 “功能障碍”,而非单纯 “好动”
医学上,多动症被定义为 “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问题是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发育滞后,导致孩子在 “注意力调控”“行为控制”“情绪管理” 等方面出现困难,“好动” 只是这些功能障碍的表现之一,且并非所有多动症孩子都有明显的多动症状。根据症状表现,多动症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孩子表现差异显著:
(一)注意缺陷型:“不好动,但注意力严重不集中”
这类多动症孩子容易被忽视,因为他们没有明显的 “好动” 行为,反而可能表现得 “安静、内向”,但核心问题是 “注意力无法集中”。比如,在课堂上,他们看似坐在座位上,实则思绪早已飘远,老师讲的内容一句也没听进去;做作业时,频繁被橡皮、课本上的插图吸引,原本 30 分钟能完成的作业,往往需要 23 小时,且错误率极高;对家长、老师交代的事情,转身就忘,经常遗漏细节(如忘记带作业、忘记老师布置的任务)。由于 “不吵不闹”,很多家长和老师会误以为孩子 “性格内向”“学习不努力”,却没意识到这是多动症的一种表现。
(二)多动冲动型:“好动且难以控制行为”
这是大众熟悉的多动症类型,孩子的 “多动” 和 “冲动” 表现十分明显。多动方面,他们难以安静坐着,无论是课堂还是餐厅,总是扭动身体、小动作不断,甚至擅自离开座位乱跑;在家里,也不停爬上爬下、翻箱倒柜,几乎没有安静玩耍的时刻。冲动方面,他们做事缺乏思考,不计后果 —— 比如排队时随意插队、别人说话时突然打断、游戏中不遵守规则,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考试时,没读完题目就匆忙下笔,导致简单题目出错,甚至没检查就提前交卷。这类孩子的行为容易引发老师和家长的关注,但很多人只看到 “调皮捣蛋”,却忽略了背后的神经发育问题。
(三)混合型:“注意力缺陷 + 多动冲动并存”
这类孩子同时具备 “注意缺陷” 和 “多动冲动” 的症状,也是临床上常见的类型。他们既有 “坐不住、爱捣乱” 的外在表现,又有 “注意力无法集中” 的核心问题 —— 比如课堂上既会频繁小动作、打扰同学,又无法专注听老师讲课;写作业时,既会因多动而频繁起身,又会因注意力不集中而频繁分心,学习和行为问题更为突出,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也更大。
二、不止于 “多动”:多动症还会引发这些隐藏问题
除了注意力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多动症孩子还常常伴随其他 “隐藏困难”,这些问题对孩子的影响甚至超过 “多动” 本身,家长需要格外关注:
(一)学习困难:“不是不聪明,而是无法有效学习”
很多多动症孩子的智力水平正常,甚至部分孩子智商高于平均水平,但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导致学习效率极低,成绩往往不理想。比如,他们难以掌握复杂的知识体系(如数学公式的推导、语文课文的理解),因为注意力无法持续到完整的学习过程;考试时,容易因粗心、时间管理差而发挥失常,即使平时会做的题目,也可能因 “没看清要求”“计算失误” 而丢分;长期下来,孩子会因 “努力却没效果” 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厌恶学习,形成 “成绩差→自卑→更不爱学习” 的恶性循环。
(二)情绪管理困难:“情绪波动大,容易失控”
多动症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因小事出现极端情绪 —— 比如玩具找不到就哭闹不止、被批评后瞬间崩溃发脾气、遇到困难就焦虑烦躁。这是因为他们大脑中与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分泌异常,难以控制情绪反应。比如,正常孩子面对 “作业不会做” 的情况,可能会尝试思考或求助,而多动症孩子可能直接摔笔、哭闹,甚至拒绝继续写作业;与同伴发生小矛盾时,无法冷静沟通,反而容易升级为争吵、打闹。这种情绪问题不仅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还会进一步加重学习困难。
(三)社交障碍:“难以融入集体,容易被孤立”
无论是 “注意力不集中” 还是 “多动冲动”,都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注意缺陷型的孩子,由于经常 “走神”,与同伴交流时无法专注倾听,容易错过关键信息,导致无法参与话题;多动冲动型的孩子,因 “打扰他人”“不遵守规则”,容易引起同伴的反感,甚至被排斥。长期下来,多动症孩子往往难以交到朋友,容易感到孤独、自卑,而不良的社交体验又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自信心,形成连锁反应。
三、正确应对:别让 “片面认知” 耽误孩子干预
由于对多动症的认知存在误区,很多家长错过了比较好干预时机。事实上,多动症的干预效果与干预时间密切相关,越早干预,孩子的症状改善越明显,对未来的影响也越小。家长若发现孩子存在以下情况,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评估:
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持续 6 个月以上,且影响学习(如成绩明显下滑、作业无法完成);
多动、冲动行为频繁出现,难以控制,影响课堂秩序或同伴关系;
伴随明显的情绪波动、社交困难,且这些问题并非由 “性格”“家庭环境” 等单一因素导致。
干预方面,多动症需要 “综合管理”,而非单纯 “纠正行为”。除了医生根据孩子情况制定的干预方案(如行为训练、必要时的药物干预),家长和学校的配合至关重要:家长需要调整教育方式,用 “正向激励” 代替批评,为孩子营造低干扰的学习环境;学校需要为孩子提供适配的学习支持(如调整座位、拆分学习任务),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为多动症孩子提供专业评估与干预支持
当家长怀疑孩子可能存在多动症问题,或想更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时,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可考虑的选择。该医院专注于儿童健康领域,设有儿科、儿童保健科、精神心理科等相关科室,拥有专业的医疗团队,致力于为儿童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针对多动症孩子,医院会通过科学的评估方式(如临床访谈、行为评估量表、心理评估等),明确孩子的多动症类型、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是否伴随其他问题(如学习困难、情绪障碍)。在干预方面,医院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综合干预方案 —— 除了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医疗指导,还会结合行为训练、家庭教育建议等非药物干预方式,帮助孩子改善注意力、控制行为、管理情绪;同时,医院注重与家长、学校的沟通协作,为孩子营造 “家庭 医院 学校” 协同支持的环境,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需要提醒的是,多动症是一种需要科学对待的神经发育障碍,并非 “孩子调皮” 或 “家长教育不当” 的结果。家长若发现孩子有相关表现,切勿盲目指责或忽视,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专业评估,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干预,帮助孩子更好地克服困难,发挥潜力。